习题精选
1.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盈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
2.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C.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D.不许外国人来华
扩展资料
南洋华侨的由来
早在唐朝以前,我国就同南洋各国展开贸易。我国的商人到南洋经商,都是乘冬季多北风的时候扬帆出海,等到第二年夏季多南风的时候才回航。如果他们错过了第二年夏季候风的时令,就须滞留南洋,待到再下一年夏季才能返航回国。这样的事,叫做“住蕃”,也叫做“压冬”。一般地说,进行一次海外贸易,就须在南洋停留一年以上的时间。时间久了,就有很多人在南洋长期居留下来,成家立业,成为华侨。后来,福建、广东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贫苦的手工业者,也到南洋去谋取生路,构成华侨的大多数。还有一些在国内受到政治迫害的人,流亡海外,成为华侨。当地居民,称这些华侨为“唐人”。到郑和下西洋时,在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一地,已有华侨数千人;在爪哇,出现了一千多家华侨聚居的村落,叫做“新村”。
欧洲传教士来华
16世纪初,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加尔文等纷纷起而反对旧天主教,另创新教。旧教遂于1534年另组耶稣会,一面对抗新教在欧洲的发展,一面向东方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以挽回失去的优势。当时,欧洲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需要传教士来帮助他们展开一场征服东方的“精神战争”。于是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利用十字架来配合坚船利炮,以打破古老东方的大门。1551年(嘉靖三十年)、1552年耶稣会传教士方济各(西班牙人)两次进入我国广东上川岛,这是欧洲传教士进入我国之始。但他未能踏进中国内地,便死在上川岛。1557年(万历五年)葡萄牙殖民者进入澳门之后,使耶稣会传教士有了立足的据点,他们便力图打进中国内地传教。1579年,意大利人罗明坚受命来到澳门学习中文和汉语,不久即进入广州,用钟表贿赂总兵,并得到一处住所。1582年(万历十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又来到澳门。不久,他随罗明坚进入广州,在端州(肇庆)知府王泮支持下,在当地设堂传教。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来到北京,疏通宦官马堂,向明神宗进献天主图像、《圣经》、珍珠镶嵌十字架、自鸣钟、八音琴及《坤舆万国全图》,获准在北京设堂传教。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因传教士的活动引起明朝官员的疑虑,明政府下令封闭教堂,将传教士逐至澳门。1622年(天启二年),明廷为对付崛起于东北的女真,又遣使赴澳门,召传教士龙华民、汤若望、阳玛诺、艾儒略北上,指导制造铳炮。教禁无形解除,传教士又纷纷来到中国内地传教。据统计,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可考者约近五百人(不包括随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窜入我国台湾的传教士)。
闭关政策的影响
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朝前期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政策,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规定出海商船不得超过500石,“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乘船出海的客商、水手“各给腰牌,刻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清文献通考》卷33)。由于禁令森严,中国大商人都视远洋贸易为畏途。即使有个别商人想与外商展开竞争,也因清政府的打击而无法开展业务。如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100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江苏巡抚张伯行诬为结交海盗,非刑逼供。早就活动在东南亚各地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清政府也不给予支持,如雍正帝就说:“此辈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飘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列贸易欲归之人,不敢稽迟在外矣。”(《清文献通考》卷33)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落入外国商人手里而为他们所垄断。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随之衰落下来,’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大型船队遂告绝迹。此外,清朝的闭关政策还严重阻碍了其他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例如,在中国出口货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茶叶,主要产于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准就近从海上出口,必须经陆路运往广州再出口。经陆路长途运输,不仅时间长,茶叶客易变质,而且被沿途的关卡层层敲诈勒索,又增加成本,这对茶叶生产的发展显然是个障碍。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情况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第一次奉命下西洋。郑和因“有智略,知兵习战,姿貌才识,内侍中无与比者”而被任为正使,太监璟弘为副使。他们率领一支有62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2.78万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史书记载,郑和的宝船,船身最大者有44.4文之长,宽18丈,中者有37文之长,宽15丈。船队从苏州刘家河出海,先经福建,到达占城。以后经爪哇、苏门答腊、南渤泥,到达印度古里,1407年秋回国。此次出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岸。随郑和回国的还有南洋各邦国的众多使者。明成祖非常高兴,给郑和加赐爵位俸禄。
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他率船队沿着首次开辟的航线,先后到达了爪哇、古里、退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服者赐给金帛,不服者则用武力征服。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进献的珍奇异宝返航,于1409年9月上旬回到南京。
永乐七年(1409)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出航,率官兵2.7万余人,乘坐48艘船只,从刘家河出发,到达古里、满刺加、苏门答腊,爪哇、退罗、占城、柯枝、小柯兰、南渤泥等国。此次出航是要巩固明朝同南洋已通好国家的关系,1411年船队回京,随同前来朝贺者有19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郑和又奉命开始第四次远航。这次出使的地方比较多,除了古里、苏门答腊、爪哇、暹罗、占城等国外,还到达了忽鲁谟斯(在令伊朗波斯湾口)、非洲东岸席林、木骨都刺、不喇哇等国。各国使者带着贡马及犀象方物来明朝。
永乐十五年(1417)十二月,郑和奉命第五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这次远航的目的是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这时的明朝,威震海外,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发展起来。明朝赠予和交换物品大多为丝绸、珠宝、瓷器等,换回大量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如琥珀、珊瑚、珍珠、玛瑙、药材等。十七年(1419年)七月,随郑和前来朝贡的有各国的王子、王叔或王弟,他们带来了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麒磷、长角马哈兽、千里骆驼、驼鸡、庭里羔兽等各国的珍奇异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