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施耐庵和《水浒传》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相传为江苏兴化人,曾在钱塘做过官,但无确证。又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至顺(1330—1333)中过进士,卒于明洪武(1368—1398)初,年75。当代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水浒传》为罗贯中所著。
早在南宋时候,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出现了《大宋宣和遗事》等话本和其他戏曲。到了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水浒故事的杂剧,以描写黑旋风者为最多。元末明初,施耐庵就在民间传说和话本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水浒传》。这部小说问世后,许多文人不断进行加工修改,出现了100回、110回、115回和120回等等不同的本子。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截取前七十回,卷首添段引子,后面加卢俊义惊噩梦的尾巴,又出现了一个70回本。
《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以宋江为首的北宋下层官吏和劳动人民,在权贵、贪官、恶霸地主的欺凌压迫之下,从进行个人反抗到聚义梁山,向封建统治阶级展开武装斗争,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最后失败的全过程。作者继承发扬了话本的优秀传统,长于写人叙事,并善于用从群众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进行描写,使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朴实通俗,雅俗共赏,因而赢得广泛的欢迎。作品用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强烈的爱憎,勾画出高俅、蔡京、童贯、西门庆、郑屠、毛太公等许多权贵、贪官、恶霸地主贪婪残暴的丑恶嘴脸,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激起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仇恨,同时塑造了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阮氏三兄弟、解珍、解宝等一批农民起义的英雄好汉的形象,鼓舞着农民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它尤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长期流传。当然,由于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水浒传》对封建制度不是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流露出浓厚的忠君思想。此外,小说还渲染封建迷信和小生产者的“义气”。所有这些,都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尽管如此,《水浒传》仍不失为一部古典小说的杰作。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留传下来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很不得志的江湖流浪者。写过戏曲,但主要精力则从事于小说创作,相传著有《十七史演义》。不过他的作品,多经后人增损,原作反被湮没。较能保存他原作的面目的,还只有他编撰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了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具有惊人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的诸葛亮、刚烈勇敢的关羽、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曹操,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由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教案示例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图,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课下搜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通过小辩论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前者体现了明朝初期开放式的对外关系,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后者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导言部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A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C罗盘针的使用等。
通过归纳,使学生学会联系前后知识。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介绍,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放一段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录像,同时强调学生要从片中抓取重点信息。
然后每一学习小组派代表就所抓取的信息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所经过的地区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通过读图,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教师强调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收集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情况,制成对比表格,从时间、船数、航船大小和随航人数上来对比。
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由学生阅读课文提供的材料归纳完成。
事件链接:介绍我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发行的四枚邮票和有关西游村。
二闭关政策
1.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表现
学生阅读书中相关的材料,试分析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归纳闭关锁国的表现。
2.闭关锁国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能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避免教师“一家言”,可将全班分成两部分,以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通过两方的辩论,从而客观地、全面地评价闭关政策的历史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