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科举制的稳定社会作用,不仅表现在思想统一上,而且通过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的结合,造成了一个庞大的、介于“官”和“民”之间的士绅社会集团。他们充当着官府和民间的中介,由于他们和民间有密切接触,所以,他们往往充当百姓的代言人而给官府施加有限的压力,促使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矛盾控制在“秩序”所允许的范围内。反过来,士绅集团的在思想倾向上,又能够与政权保持一致。他们的最大愿望,是改善统治而不是破坏统治,是补天而不是砸天。即使他们认为旧王朝“气数已尽”,他们也会用自己的力量扶持一个新王朝。大顺政权的牛金星,满族入关时的范文程,所起的都是这种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科举和教育的结合,对于在封建文化所允许的范围内改善官吏队伍结构,提高官吏个人素质,也有着明显作用。一般情况下,科举出身的官吏,其功名来自不易,所以比较注重个人前程。唐人对此就有相应的评价,曾任宰相的刘晏曾比较以科举出身为主的“士”和非科举出身的“吏”说:“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廉洁,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文献通考》卷三五))宋代王曾在回答宋仁宗关于流内官(科举出身者居多)和流外官(均为非科举出身)区别的提问时说:“士人入流,必顾廉耻;若流外,则畏谨者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清代也有类似的评价。“自念读书考试历数十年之辛苦,偶一得官,一旦以贪去职,则所得不若所失之大。”(《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卷二)可见,科举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而且有利于对官吏的操守品行素质形成相应的约束,从而促成官吏队伍的稳定和统治行为的稳定。
从整体来看,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确实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历史局限。我们不难发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是一个整体,简单地分解其优劣,公式化地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难免会失于肤浅。
第3课“和同为一家”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比较突厥和回纥两个民族在生活、文化方面的异同,培养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过重大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边疆各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友好的,其中吐蕃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3.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学生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唐朝对西域、西南和东北的管辖,说明以上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一、导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介绍突厥族发展的视频资料-“突厥兴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再让学生阅读“和同为一家”这句唐朝时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的话。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时,我国边疆地区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视频资料中的有关知识)
3.唐朝对东突厥、西突厥的战争
教师在讲解后提问学生: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各族友好交往;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少数民族对唐王朝构成威胁,他就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征服之后加以安置,对战败民族的贵族还加以优厚待遇,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那么,对西突厥地区又是如何解决的?
4.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位置,阅读教材注示的小字,然后点明:
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同时充分说明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领土。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1.回纥人的发展
教师展示有关“回纥”的资料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唐与回纥的友好交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内容,总结归纳回纥与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往及其概况:
政治上,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接受唐中央的领导。唐与回给为邻,北方平安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请看下面一段材料。(屏幕显示)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选自封演《封氏见闻记》
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回鹘人用大量马匹换取茶叶,中原地区则需求马匹;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好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三)、“车书本一家”
1.靺鞨族的生活
2.渤海政权的建立
3.渤海与唐的关系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教材观察教材“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思考它与中原哪座城市相仿,请找出相似之处。阅读温庭筠的诗,体会“车书本一家”。(给学生一小口诀:车同轨,书同文,我们本是一家人。)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云南大理崇圣守三塔》的图片,思考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五)、“和同为一家”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吐蕃
3.“和同为一家”
教师在播放完相关视频资料后,让学生思考:文成公文入吐蕃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关系,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小结: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唐朝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
典型例题
1、藏族、维吾尔族和白、彝族的祖先分别是( )
①回纥 ②吐蕃 ③突厥 ④南诏 ⑤靺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①④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注意题干中的“分别”二字,意思是答案要与题目的要求顺序一致。答案:D
2、下列事件发生在唐太宗时期的是( )
A.授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A、C、D三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时期,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而正确答案为B项。
【评注】通过分析题干得知此题是一般型选择题,它的突出特征:
1、陈述式选择题用“是”、“在”等字;
2、不完整表述式选择将历史概念的前半句作题干,后半句作选项。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选题角度:
这两道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一题还考查学生解答组合选择题的技巧。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