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仅康熙元年至十六年,黄河大的决口六十七次,河南、苏北广大地区深受水患之苦。玄烨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要务。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先后六次南巡视察河工,与河臣讨论治河方案。他任命靳辅为河督,识拔和重用水利技术专家陈潢协助治河,这两人勤劳任事,治河十余年大见成效。玄烨自己究心于治河历数十年,“凡前代有关河务之书,无不披阅”,有时亲自进行试验。他多次视察经常泛滥的永定河,通过治理永定河取得经验。
笼络汉族官吏、士大夫知识分子:玄烨对汉族官吏、名士及一般士子,分别采取不同措施,罗致了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人才。清初满汉官员职掌相同而品级悬殊,这种民族歧视使不少汉官心怀怨望,不能尽心为清廷效力。为了安抚汉官,玄烨一再声称“满汉皆朕之臣子”,“满汉一体”,谕令“满汉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画一”。十六年,设置南书房,命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轮流入值,以笼络汉官。十七年,命开“博学鸿儒科”,以网罗负有盛名的硕彦鸿儒,入史馆纂修明史。又吸收大量学者编纂各种图书,著名的有《古今图书集成》,分订为六千一百余册,成为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玄烨对程朱理学尤其用力提倡,特别尊崇朱熹,在他的奖励提拔下,大批信奉程朱的“理学名臣”如李光地、魏裔介、熊赐履、汤斌、张伯行等都受到重用。这些措施起到了收揽汉官和汉族士子人心的作用,扩大了满汉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清初一些以高风亮节相砥砺,遁迹山林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明遗民,他们的子弟或学生这时都纷纷出仕,或参与各类书籍的编纂。满族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壁垒趋向瓦解,直至彼此融合。
清代严酷的文字狱也是从康熙朝开始的。康熙一朝大小文字狱不下十余次,其中牵连较广的大案有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文字狱是对文化思想进行严密控制的一种手段,这两件大案都是由于著作中有眷念明朝的民族意识而引起的。康熙以后的雍正、乾隆两朝,文字狱次数之多,株连之广,处罚之严,都超过以往的朝代。
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其时,沙俄派遣哥萨克远征军侵扰黑龙江流域已达数十年,并在中国领土上修筑尼布楚、雅克萨等城堡作为侵略据点。玄烨在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后,决心驱逐俄军,收复失地。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二十四年四月,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领水陆军约三千人,自黑龙江城(今爱辉)出发,进围雅克萨,俄军统领托尔布津乞降,率部六百余人撤往尼布楚。清军平毁城堡后回师。不久,沙俄侵略军重占雅克萨,次年五月,玄烨谕令萨布素等率部再次攻取雅克萨,鏖战四昼夜,击毙托尔布津,俄军困守孤城。在沙皇政府请求下,清军于二十六年夏撤围。此后,两国通过平等谈判,于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1689年9月7日)正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玄烨命在黑龙江重要处所建城驻兵,设置驿站,制定巡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宁。
好学敏求,勤于政务:玄烨自五岁开始读书,学习勤奋,亲政后,“听政之暇,即在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举凡史乘、诸子百家、吕律、数理、佛教经论、道书,无不涉猎。九年十月,沿袭前代由经筵讲官给皇帝讲解经籍的制度,下令举行“经筵大典”,此后,无间寒暑,非有特殊情况,从不间断。十四年起,又规定在讲官进讲后,由他复讲,君臣互相讨论,从儒家经籍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他提倡文学,优容文人。
玄烨对西方自然科学也有极浓厚的兴趣。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白晋、张诚、安多等人应召为玄烨讲解自然科学。他们献给玄烨一批仪器,并为他编写了实用几何学、天文学等讲稿。玄烨对数学特别爱好,对西方医学也感到很大的兴趣。
玄烨一生勤于政务,“未明求衣,辨色视朝”,御门听政成为常朝制度。每日清晨至乾清门听取各部院衙门官员分班启奏政事,与大学士等集议处理折本,也能倾听臣下意见,鼓励各官大胆直言。有清一代封建皇权高度强化,皇帝“乾纲独断”,玄烨亲理国政,遇事反复思维,务期考虑周详,故中年以前无大失误。他注重实务,宽于御下。多次拒绝群臣疏请加上尊号。宫中用度也力崇俭约。
玄烨生子三十五人,长大成人的有二十人。康熙十四年,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五十一年复以罪废。将近四十年中,一再废立,直到他临终前也未能解决立谁的问题,由此产生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玄烨为此心力交瘁,喜怒失常,以至于为储位之事杀戮大臣,上层统治动荡不安,玄烨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处理政务,晚年吏治趋于废弛,官场上贪风渐炽,府库多有亏空。这是他一生中一大失误。
玄烨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玄烨的诗文,辑为御制诗文四集。
清高宗弘历
(1711~1799)
清朝入关后第四代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为清世宗胤禛第四子。雍正十一年(1733),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即位,年号乾隆,习称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嘉庆元年(1796),传位第十五子顒琰(嘉庆),自为太上皇帝,仍掌军国大政,直至去世,实际统治六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高宗在位期间,多次用兵统一疆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即位之初,值西北用兵,又有贵州苗民起义。鉴于西北两路出师均告失利,而准噶尔内部稳定,一时难以取胜,乃暂时议和,采取守势,而专力镇压苗民起义,以号称知兵的张广泗经略苗疆。不久,苗民起义被镇压。乾隆十八年(1753)前后,准噶尔内部因争夺汗位,分崩离析。杜尔伯特部三车凌率部众六千于十八年内附。十九年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又率部众万余人内附。高宗于是年冬天自北京赶到承德,亲自接见,详询准噶尔内部情况,认为解决准噶尔部割据势力时机已经成熟,乃力排众议,在大学士傅恒等少数亲信大臣的赞助下,决定于第二年春天两路出兵伊犁,为一举荡平之计。二十年五月,两路清军进抵伊犁,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败奔乌什,为乌什维族首领霍集斯擒献清营。不久,归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因统治厄鲁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又聚众叛乱,高宗随即派军征讨,准部割据势力乃告平定。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复以兆惠为将军,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之乱。随即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军政,建立起军府统治。于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各置参赞大臣,受命于将军,分统天山南北路。于南疆各城置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管理一城之事。于北疆移住满洲、锡伯、厄鲁特、绿营等军兵垦荒屯田,为久驻之计,并移民入疆,陆续建置州县以管民事。明朝以来长期割据之地,从此牢牢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与此同时,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清初以来,西藏政局经常动荡不定。由于厄鲁特蒙古诸部信奉黄教,西藏为黄教宗主所在,而西藏内部不同集团皆需要援引厄鲁特蒙古武力以自重,矛盾错综复杂,变乱时有发生。乾隆十五年,珠尔墨特那木札勒勾结准噶尔发动叛乱,杀害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高宗乃派兵入藏,平定叛乱后对西藏政权结构作了一些调整,稍增驻藏大臣权力,但仍然无法控制局势。五十三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五十六年复派兵入侵。乃授福康安为将军,率兵入藏将其击退。次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集民政、财政、军政、外交大权于驻藏大臣之手。达赖、班禅之重大决定需经驻藏大臣同意。同时规定金瓶掣签之制,并规定大贵族及蒙古贵族不得参与掣签。大活佛之继承也处于清政府监督之下。从此西藏政局方趋稳定,而中央对西藏之政令也得以贯彻执行。
对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各土司统治地区,高宗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经过两次金川之役,川西南地区也实行改土归流。
高宗在位时期,中国邻邦如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已先后沦为殖民地。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不断进行试探,北方沙皇俄国也虎视眈眈。出于自卫需要,高宗采取限制贸易、减少接触政策。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外,其他海口一律禁止贸易。高宗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提出的各项有损中国主权之要求。对沙俄也坚持原定条约之规定,多次断绝恰克图贸易以抑制其非法行动。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在国力强盛时虽可保全于一时,但却使中国更加昧于世界大势,远离世界之潮流,日渐落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