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次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事实上,执笔批朱的往往不是皇帝本人,而是司礼监大太监(王当)。内阁在票拟皇帝诏谕时,要依据皇帝口授的命令,即批朱。批朱是由宦官中的秉笔太监,将皇帝口头指示用朱笔记录下来的,因此秉笔太监的权力很大。“口含天宪”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根据皇帝的旨意批答臣僚奏章,传谕诏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皇帝的代笔和代言人,这就为宦官借皇权操纵政务提供了方便。与司礼监的这种决策权相比,内阁的票拟不过是供他们参考的建议权。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皇帝多荒淫昏聩,他们往往深居内宫,不大临朝问政,而将宦官视作心腹,委以重任,故而曾几度出现宦官擅权的局面。内阁票拟也就形同虚设,诏令敕文几乎完全出于内宦之手。宦官专权,是皇帝极端专制独裁的产物。而它之所以专权,是因为其中的司礼监掌管内外奏章文书,并照阁票“批朱”。他们往往倚权仗势,擅自批答和窜改票旨。司礼监有了“批朱”权,便能代替皇帝批未内阁呈进的拟旨,这使得辅臣与司礼监内臣,实际上对立于皇帝宝座的两侧,形成了宫廷与内阁相互制约的局面。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让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内阁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不受损害和侵犯。而司礼监抓到了批朱权,其权力便延伸到了外廷,影响到了阁臣的职权范围。司礼监往往藉此专权乱政,操纵内阁,为所欲为,使自己的特权位居内阁之上。对此,清人赵翼曾评论说:“明代首辅权力虽重,而司礼监权力又在首辅之上。”阁臣为了保官晋秩,往往必须交结太监。例如嘉靖朝“奸相”严嵩的得宠,就与其善交内侍有关。随着明朝政治的日闪腐败,皇权与阁权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宦官的权力也急剧膨胀起来。在内阁与宦官的矛盾斗争中,皇帝往往更多地偏袒于后者。明武宗就曾明确指责内阁大臣说:“天下事哪里都是内官闹砸的?你们阁臣办坏事的十常六七,先生辈应当有自知之明才是。”崇祯皇帝更是多次对阁臣表示:“如果各位大臣都能殚心竭虑地为国家尽力,联怎么要倚靠内呢?”由于皇帝的心理天平严重地向宦官一侧倾斜,显然直接导致了后者对内阁辅臣的蔑视。嘉靖年间,一个内侍不无炫耀地说:“昔张先生(璁)进朝,我们要打恭;后夏先生(言),我们平眼看他;今严先生(嵩),与我们拱手始进去。”从嘉靖朝三任首辅对宦官的态度变化中,人们不难看出宦官势力的如日中天和阁臣权势之式微。隆庆至万历初年,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先后辅政。当时虽说是阁权较重的时期,但徐阶却因为得罪了中官而被迫退位;另一辅臣高拱企图赶走司礼太监冯保,结果自己反遭放逐。而张居正则正是因为密结了冯保,才得以取代首者而为首辅。执政后,冯保贪财好货,张居正就不遗余力地设法满足他的奢欲。至于后来在魏忠贤专权的时期,有的辅臣甚至不惜卖身投靠,成为“魏家阁老”,阁臣的权位更是为内监所操纵。当时,凡是内阁补用的大臣,大都要取决于魏忠贤。而中官与阁臣的勾结,又必然引发党派纷争。于慎行认为:“国朝既罢丞相,大臣体轻,以故政归宦竖,士鲜廉节。”这确实道出了当时的真实情状。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律》中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漏机密、夤缘作弊者,皆斩,妻子流放三千里安置。”显然,朱元璋对朋党及内外官员勾结的打击不可谓之不严,但明代党争的激烈程度,却远远超过了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明代内阁中的首辅,因其所具有的拟旨特权,以及品位尊崇、接近皇帝和裁决机宜等特点,故而成为阁臣们竞逐、觊觎的目标。纵观有明一代,阁臣间的争夺排挤,明争暗斗,呈愈来激烈的态势,他们往往朋党台谏,纷争不休,并拉帮结派,互相吹捧或攻讦倾轧,形成朋党势力,倾陷的手段也越来越狠毒,常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特别是自从嘉靖初年张璁以议礼入阁以后,阁臣间的争夺倾轧开始激烈,到了夏言与严嵩之间、张居正与高拱之间的倾轧争夺,则更是达到了高潮。阁臣间相互拉帮结派,拉拢言官,攻讦不已,进而形在了后来的门户之争。客观上来看,这种阁臣间的纷争,对于皇室的统治是相当有利的。因为阁臣间的纷争,以及阁臣与宦官之间的争斗,使得他们彼此相互制约,皇帝高高在上,更便于平衡处置,统治起来便更加安全、省力,皇位自然也更形牢固。明王朝之所以能够维持近300年的统治,与此不无关系。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阁臣间无休无止的倾轧纷争,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却是极为不利的。悬想事势,遥度人情,朱元璋从巩固皇权统治的目的出发,意欲建立相互牵制、内外相维的官僚体制,却没有想到后世竟因此造成了朋党迭兴、党争激烈的局面,并最终导致明王朝国政的日趋荒废,以至走和衰亡。特别是明朝后期,整个朝廷坐视国是日非而振作乏术,终至内外交困,以至于亡。故此,晚明杰出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而今看来,这是十分中肯的说法。
雍正帝胤禛
雍正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禛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禛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禛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军机处的设置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康熙帝在1677年(康熙十六年)在宫内设置南书房,又名南斋,抽调自己亲信的翰林官入房办事,替他起草重要的上谕或传达谕旨。这个机要班子的设立,实际上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限,许多重大政务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许多重要的谕旨也不再交付内阁草拟了。雍正帝时,为了筹备镇压西北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又于1726年(雍正四年)在户部内设立军机房,在宫内的隆宗门内办公,1729年(雍正七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共同组成,开始只是一个暂设的军事行政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不过,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于皇帝,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至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被乾隆帝明令撤销。内阁也形同虚设。
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治
季士家
清王朝在统治全国二百六十八年中,对于统治国家的政治机构,在沿袭前明制度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为它所必需的改革。渊源于康熙、建立雍正、定制于乾隆、亘存于清代的军机处,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着。
军机处,是“办理军机处”的简称。它在我国国家机关发展史上,无论是从名称到形式,还是从它所起的作用到它所引起的结果,都是空前的仅见。
对于清军机处的研究,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解放以后,我国史学界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作出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对于它的设立时间、发展过程、历史原因,以及它的性质和作用,却至今仍处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究其原因,诚如前辈所析:“谈到清代大政所出的军机处,近人颇多注意清代政治机构,惜依稀仿佛,不能得其真相。……此皆缘清代学风不甚注意当代掌故,清亡将及三十(注:现已过七十)年,老辈渐少,无人传述,但凭几种纪载的书,加以推想,当然不得要领。如纪载军机处之专书,有梁章钜《枢垣纪略》,光绪元年又经恭亲王增补,似乎可据,然军机处设立的年月,并无纪载。”近年来,清史学界似有以雍正八年(1730年)说为定论的趋势。基于为了弄清历史真相,笔者不揣浅陋,冒陈片言,作为引玉之砖,以求证于学者、专家。
一、关于清军机处设立时间与发展过程初探
关于军机处成立于何时的问题,自清代至今天,一直存在有雍正七年(1729年)、八年(1730年)、十年(1732年)三说;有些记载,取含混的“雍正中”、“雍正时”、“雍正年间”的说法。由此,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军机处在发展过程中,到底有几个阶段、出现过几种名称。一般地说,持八年、十年说者一个共同点,都否定有“军需房”的名称和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