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耕获图》的解读和运用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无论是现行本,还是课程标准实验本,都采用了《耕获图》来说明宋代江南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
宋代耕获图(故宫博物院藏品,采自《宋人画册》
教科书上的《耕获图》是根据故宫博物院《宋人画册》中的扇面画《耕获图》照片描摹的。原图为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25.7厘米,签题为杨威所作。杨威是南宋名画家,擅长画田园风光,但其作品世已无存。《耕获图》上并无款印,清代人仅凭绘画内容定为杨威所作,不足为信。此图见载于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系南宋作品是无庸置疑的。
从《耕获图》画面上看——起伏连绵的青山下,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流淌,两岸稻田像鱼鳞似的,一片连着一片。小河东岸,北面是绿树环抱的庄园大门,门前岸边有一架翻车,南面是一片片稻田。小河西岸,南面是仓场,北面是一片片稻田。在东岸稻田和西岸仓场之间,有一座小木桥。画面上总共有78个人物。在庄园门前,一位老者策杖而立,悠闲自得地欣赏着田园劳动风光,这是前来视察的庄主。在木桥东头田埂上,有一个手持遮阳伞的人,他是督促佃客劳动的监工。其余的人都是佃客。他们正在从事耕地、耙田、插秧、灌溉、筑场、耘田、收割、挑禾、上架、脱粒、簸扬、舂米、入仓、堆秸等不同的劳动。画家描绘的是一座江南地主田庄生产劳动的场面,重点反映了种植水稻的佃客从耕田到收获的全过程。《耕获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
从《耕获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大量信息,结合史籍记载,深化对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的认识。下面先谈谈《耕获图》所反映的租佃形式和经营方式,再谈谈《耕获图》所反映的宋代江南水稻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封建租佃关系在宋代得到普遍发展。客户已经作为社会的独立阶层——佃农而存在。北宋官方户统计,客户的人数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而实际人口要大大超过官方的统计数。《文献通考》卷2“户口”引叶适的话,说:“大抵得以税与役自通于官者不能三之一,三之二者为田主之佃户,有田者不自垦,而能垦者非其田。”
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不同、产品分配方式和人身依赖关系也不同,所以宋代的租佃制有“合种”与“出租”两种形式。
出租形式的租佃制,一般是在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佃户具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独立地进行生产的能力这种条件下实行的。其分配方式,通常采取定额制。根据田地的数量、肥瘠和其他条件,主佃双方在契约里规定具体租额,不问田间收成多寡,也不管旱涝灾害,佃户都得依约,按时按量向地主缴纳地租。地租率通常是百分之五十。因为地租额是固定的,生产的增加与减少,同地主没有直接关系,一般不需要地主干预与监督生产,佃农对生产有较多的支配权。所以,这类佃户人身比较自由。
合种形式的租佃制,佃户的生产资料,甚至生活资料,像犁牛、农具、籽种、住房,几乎都仰赖地主。所谓“室庐之备,耕稼之资,刍粮之费,百无一有”。他们“输气力为主户耕凿”,收获以后,“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即先扣除种子与赋税,然后与地主按租佃契约所规定的比例进行分配。通常地租为百分之五十,并因是否使用地主耕牛、农具有所增减。如有的地方将生产物分为五份:“田取其二,牛取其一、稼器者取其一,而仅食其一。”(陈舜俞《都官集》2,《太平有为策•厚生》即地主得五分之四,佃客得五分之一。这种分配方式,叫做分成制。在分成制下,生产资料全部是地主的,同时产量的高低又直接关系到地主的地租收入,所以地主必然会对佃客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干预,实行超经济强制。这类佃客,“非时不得起移”(《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二十四),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耕获图》有视察佃客劳动的的庄主和督促佃客劳动的监工,它反映的应当是“合种”形式的租佃关系和经营方式,并且反映得相当真实。
《耕获图》中上部描绘的是佃客整地和插秧的情景,其中整地的情景值得注意。四块田里各有一人驭一牛整地,上边三块田是犁地,下边一块田是耙田。把他们用牛犁地的情景跟下边甘肃敦煌莫高窟55窟壁画(临摹本)宋代《耕劳图》进行对照,不难发现《耕获图》比《耕劳图》所反映的牛耕技术要先进得多。
宋代《耕劳图》[临摹本][甘肃敦煌莫高窟55窟壁画]
人一牛比一人两牛节省了一牛。为什么能节省一牛呢?关键在犁具。宋代先进的犁具,辕进一步缩短、弯曲,是真正的曲辕犁,比唐代的曲辕犁构造更简单,体积更短小。它的前端更加降低,犁梢从犁床前部升起向后弯曲,从而使犁箭合而为一;没有犁评、犁建等调节深浅的装置,在犁辕后端与犁底后部短木交接处安
耕犁图宋代铁犁头(江苏扬州出土)
上木楔来调节犁辕前端的高低,以控制犁铧入土的深浅。耕犁图下半部分是宋代普通的曲辕犁,但它比唐代曲辕犁减少了策额、压鑱等部件。由于犁身结构简单轻便,所以用一牛就可牵引。另外,宋代江南牛耕使用了牛轭服牛和耕槃牵引犁辕,从而将耕牛和犁具分开,淘汰了犁衡,操作起来轻便灵活。这比牛犁相连的“抬杠式”耕作有了明显进步。直到明清时期,犁具的结构还保持着南宋时的模样,足见耕犁至此,已经完全成熟了。
“南方水田……犁而耙之”(《王祯农书》)。耙桯长五尺,阔约四寸,两桯相离五寸许;桯上相间,各凿方窍,以纳木齿;齿长六寸许;其桯两端木括长三尺前端微翘,穿两木梮,以系牛輓钩索。耙田时,人立其上,齿入土则深。耙田的目的是欲土细,足见当时人非常重视精耕细作。
《耕获图》中右部有四位佃客在踏翻车灌溉稻田。翻车是东汉末年毕岚发明的一种灌溉工具。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加以改造,“令儿童转而灌水自复”(《后汉书•魏略》)。学术界一般认为马钧的翻车是手摇的。到唐朝,翻车已改进为脚踏的或牛转的。《耕获图》上出现翻车,说明南宋时期,北方的翻车已传入江南。翻车的下方,画的是佃客在耘田或挑禾。耘田就是用手拔草,然后将草埋入泥土作肥料。挑禾就是把收割下来的稻谷打好梱,然后挑运到场上。
连枷笐架
《耕获图》的左下部,有挑禾的佃客、有把稻谷悬挂在笐架上的佃客,有用连枷打稻脱粒的佃客。笐架是用竹木撘构成屋棚状的农具。阴天下雨,收获的稻谷堆积容易发霉,要把成梱的稻谷倒悬在笐架上。连枷是将几根木条,用皮绳编起来,长可三尺,阔四寸,再靠擐轴把编好的木条系在长木棒的一头。人们用它扑打摊在场上稻穗,目的是把稻粒打下来。
《耕获图》的左上部,有些佃客在场上簸扬稻谷,有些佃客在草棚下舂米,还有的佃将舂好的米装进罗筐挑向粮仓,粮仓里外不少佃客忙着将米入仓。
从整个画面看,既有插秧,又有收获,它反映的是宋代江南地区水稻一年两熟的情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江淮两浙闹旱灾,水稻歉收,帝“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宋代水稻生产大规模引种原产越南的占城稻是件重要的事情。占城稻早熟而耐旱,为水稻一年两熟制创造了条件。种占城稻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粮食。南宋舒璘说:占城稻“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之”。看来,平民百姓特别欢迎占城稻。《耕获图》上描绘佃客们种植和收获的水稻,大概就是这种早熟耐旱的占城稻。
《耕获图》虽然提供了宋代江南水稻生产的众多信息,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它们都告诉学生。笔者建议教师紧密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挖掘《耕获图》蕴含的主要信息,找出南方农业得到发展的几个原因。
教师可以这样做——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耕获图》画面上的青山绿水,片片肥田,再联想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认识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第二,通过《耕获图》描绘的佃客们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场面和庄主悠闲自得欣赏田园风光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这种景象只有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出现;再联系晚唐到北宋黄河流域战乱频仍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