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小结:
宋元时期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这些成就多出自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劳,你从毕异、黄道婆身上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课后讨论。题目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世公认,但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对此,你怎样理解?(提示:中国的科技确曾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明清之际闭关锁国,最终导致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实惠,以至落后于西方。因此科技能否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有条件限制的)。
典型例题
落实知识点的例题
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在科技上做出的共同成就是: ( )
A.他们都在天文历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B.他们都是著名的水利专家
C.他们都主持过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
D.他们都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
答案:A
分析:沈括的科学研究主要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涉及文学、历史、音乐、绘画等。郭守敬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主持过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工作。他们的共同成就是在天文历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思维训练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是泥活字印刷的
B.指南针在南宋时应用于航海事业
C.北宋在与辽、西夏作战时经常使用火药武器
D.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
答案:C
分析: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是西夏时期的木活字印刷品;指南针在北宋时已经应用于航海;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管形火器在南宋时发明,以后不断发展、改进。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 ( )
A.泥活字 B.木活字 C.锡活字 D.铜活字
2.欧洲出现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 ( )
A.300年 B.400年 C.500年 D.800年
3.把指南针传到欧洲去的是: ( )
A.日本人 B.印度人 C.波斯人 D.阿拉伯人
二、填空题
1.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制成了能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指南针传到欧洲。
2.沈括生活在___________时期,他的著作《___________》 ,记载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
3.___________编写的《授时历》,与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差无几。他还主持开凿了___________,使元朝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
三、问答题
宋元时期,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四、识图
名称___________
朝代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选择题:1. A 2. B 3. D
填空题:1、司南 南宋 2、北宋 梦溪笔谈 3、郭守敬 通惠河
问答题:
宋元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元朝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宋元文化由隋唐文化发展而来,基础好,起点高。
识图题:名称:罗盘针 朝代:宋朝
扩展资料
著名科学家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皇佑三年(1051),沈周病殁,按宋朝职官死后荫子的制度,沈括守父丧到至和元年(1054)。他24岁出任冰阳主簿。此时,冰水为患,河道淤塞,漫淹成泽,灾害频仍,许多田地“熟不长粮,荒不长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而当时的冰阳县令,不管人民生计,反而横征暴敛,曾激起农民反抗事件。上司为平息民愤,调走了这一县令,授命沈括代行县令,治理冰阳。由于他深入下层,体察民情,顺乎民意,撤销了百姓反对的无理禁约,“择可为而后为”,“专心致意,毕力于其事”。率民开“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干顷”,一度克服了冰河下游的连年水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解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矛盾。他这种勤政务实精神,赢得广大人民的爱戴。嘉佑年间,沈括考取进士,开始了上层的官宦生涯。神宗时累官至太子中允,翰林院学士,终为光禄寺少卿。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从政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兹举其要点:熙宁三年(1070),他参加了王安石变法,并且是改革派的中坚人物;熙宁八年(1075),他出使辽国,“正驳斥辽国无理争地要求,维护了宋室主权;继而镇守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武备,设防边睡,有效地抵御西夏。他一向重视兴修水利、监制兵器、管理财政等,希望促进国家强盛。沈括在从政的同时,一生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明的记载。他所进行的科研,堪称广博,诸如观测天象,绘制浑仪景表,补修《奉元历》(类似今天的阳历);在数学方面,创立“隙积术”和“会圆术”;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早于欧洲400多年,对共振规律也有研究;在地质学方面,从岩石生物遗迹中推论出冲积平原的形成,还提出石油的命名。此外,又钻研药用植物与医术。他平生著述颇多,著名的传世之作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在《资治通鉴长编》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写的《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等资政史料。
元丰五年(1082),因徐禧失陷永乐城,沈括连累受贬,居润州,筑梦溪园(今镇江东郊),潜心著述,至绍圣元年复官爵,次年(1095)辞世,终年65岁。
1988年冬,十字乡党政领导和百姓在冰水河畔,建立沈公亭,立有沈公碑;继而沭阳县政府在沭城闹市中心立有沈括高大塑像,供人瞻仰。
毕昇
印刷术的发明给人类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极其广阔的道路,对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过极大的作用。正因为这样,印刷术和火药、指南针一起,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联系欧洲的历史发展阐述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