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7.《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 (   )
  A.玄奘 B.鉴真 C.法显 D.晁衡
  8.隋唐的哪些物品输入波斯? (   )
  ①丝绸 ②瓷器 ③钱币 ④纸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填空题
  1._________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往来频繁。新罗商人的足迹,从中原地区往东南一直达到_________。
  2.隋唐时候,西亚的主要国家先有_________,后有_________。
  3.大食在唐_________宗时,遣使来长安通好。此后100多年里,入唐使节近_________次之多。在_________,大食人建立了伊斯兰教礼拜寺。
  三、列举
  举出唐朝时候我国同印度和阿拉伯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
  四、问答题
  1.说一说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2.说一说唐朝与天竺的友好关系。 
  3.想想看,各国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参考答案
  一、1.C 2.B 3. A 4.B   5.B  6.C  7.A  8.C
  二、1. 七  江浙  2.波斯 大食  3.高宗 四十 广州 
  三、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天竺。唐朝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大食人在广州建立伊斯兰教礼拜寺。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入大食。
  四、
  1.(1)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有13次之多。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2)唐朝和日本贸易繁盛。日本大量出士唐货币“开元通宝”,中国境内也发现日本银币“和同开珎”。
  (3)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日本的都城平城京的建筑样式,几乎同长安一样。唐诗在日本广泛流传,日本士大夫热衷学习中国书法。唐朝的饮食和风俗习惯传入日本。日本今天的一些习俗,如重阳节登高,就来自唐朝。
  2.(1)今天的印度半岛各国,唐朝时称为天竺。唐和天竺往来不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2)我国的纸张和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天竺,天竺从此结束了用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3)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天竺的数学、天文、医学,编入唐朝的书籍。唐朝乐舞里有天竺乐舞。隋唐的石窟艺术、佛塔寺院建筑样式,也吸收了天竺的风格。
  3.因为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中国人也被外国称为唐人。

扩展资料

玄奘取经
  我国古代著名的小说《西游记》,叙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的帮助下到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些神奇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唐僧——玄奘(zàng),历史上确有其人。玄奘,原姓陈,名袆(huī),洛州缑氏人(缑gōu,缑氏,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因为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也有人叫他唐王藏。他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十三岁就出家做了和尚。唐朝初年,玄奘到四川研究佛经。那时候,四川比较安定,从各地来了很多有名的高僧。玄奘向他们请教,学问大有长进。他看遍了国内的佛经资料,有不少问题解决不了。于是,他学习梵文(梵fàn),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现在的印度半岛)去学佛经。
  当时中国的西部地区还在突厥的控制之下,唐朝政府严禁百姓私自出境。官府拒绝了玄奘的申请,约好了的同伴都不去了。玄奘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公元627年秋天,他跟随一些商人由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的道路。走到甘肃西部,快到玉门关(唐朝边境的最后一道关卡)的时候,玄奘骑的马死了,跟随他的两个小和尚也跑了,后面官府的差役又追了上来,玄奘躲在客店里,不知如何是好。瓜州的州官李昌拿着追捕文书走了进来,问道:“师父就是玄奘吧?”玄奘犹豫了一下,没有回答。李昌说:“师父如说实话,弟子可以给您想个办法。”玄奘见李昌态度诚恳,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李昌赞叹道:“师父决心取经,研究佛法,真了不起,我一定尽力帮助。”说完便撕碎了追捕文书,说:“师父赶快走吧,天黑就出不了关了。”玄奘又惊又喜,赶紧离开客店,奔向玉门关。
  玄奘只身在沙漠中前进,一天中午,来到第一座烽火台。他正在马旁喝水,突然飞来一箭。过了一会儿,又是一箭。玄奘急忙朝着烽火台大喊:“我是长安来的和尚,要到西天取经,请你们不要射箭。”守卫烽火台的官兵弄清了去势的来历,都很敬佩,送他过了烽火台。到了第四座烽火台,烽官(守卫烽火台的将官)还留他住了一夜,给他准备了干粮和清水,并且嘱咐说。“第五烽烽官很坏,万一被他发现,性命难保,请师父绕道走吧:”
  玄奘又继续赶路了。沙漠中间,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寒风似刀。有时候因为气流的急剧变化,会看到幻影,明明望到人群马队,走近了却又什么也没有,行人以为是妖魔鬼怪。沿途到处是人马遗骨,断剑折枪。玄奘走了一百多里路,口喝难忍,停下来喝水。不料,在取皮囊的时候,一失手,整个皮囊里的水全没到沙漠上。茫茫黄沙,一望无边,到哪里才能再找到水呢?玄奘忍着极度的干渴,走了五天,最后昏倒在沙漠中。半夜过后,忽然凉风习习,玄奘清醒过来了。幸好前面不远就是一片绿洲。清清的泉水,嫩绿的野草,使他脱离了险境。
  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行程,玄奘终于走出八百里沙漠,来到了高昌国(在今新疆境内)。高昌王本是汉人,也是一个佛教徒。他很尊敬玄奘,苦苦请求玄奘留下来说法,答应给他优厚的酬劳。玄奘说:“我远游是为求佛,现在被大王阻留,大王只能留住我的身体,却留不住我的精神。”高昌王还是不让他走,他一连三天不吃不喝。到了第四天,高昌王深受感动,答应送他西行,并且送给他衣物、干粮、挑夫和三十匹马,还给沿途各国写信,请他们保护这位远行的高僧。
  此后,玄奘又翻山越岭,整整走了一年,公元628年夏天才到天竺。在这里,他看到许多高大的鸵鸟;看到一百五十尺高的石像和一千尺长的石刻卧佛像;还看到成群的巨象往来运输。他几次横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他访问了伽耶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那里有一棵五丈多高的菩提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在这棵树下苦修;他到了佛经中所说的西天灵山,参观了释迦牟尼说法的地址。这些实地考察,使玄奘对佛经的理解更深入了。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常年有僧徒一万多人。玄奘到寺院的那天,一千多和尚捧着香、花迎接来自中国的客人。寺的住持(当家和尚)戒贤,是个年过百岁的佛教权威,他早已不讲学了,但是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特地收玄奘为弟子,重开讲坛,用十五个月的时间,给玄奘讲了最难懂的佛经。
  玄奘夜以继日地钻研佛经,学习古代印度的语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那烂陀寺,能通晓二十部经论的有一千人,通晓三十部的有五百人,通晓五十部的只有十人,玄奥就是这十人中的一个。但是他并不满足。十年中,他在天竺到处求教,终于像戒贤一样,通晓了全部经论的奥妙。玄奘博学的声誉传遍整个天竺。
  公元641年,玄奘路经曲女城(分印度北方邦卡瑙季),受到戒日王的欢迎。恰好这时候有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声称没人能驳倒一个字。戒日王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决定在曲女城举行盛大的法会,公开辩论。
  辩论大会举行的时候,戒日王邀请玄奘为论主(主讲人)。出席会议的有天竺十八国的国王和六千多位著名的教徒。玄奘坐在为他专设的珠宝床上说法,他举出许多例子,反复论证他的观点,听讲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的。他还把他所著的《破恶见论》挂在会场门口,征求答辩。辩论会进行了十八天,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反对的意见。散会那天,各国国王拿出许多金钱送给玄奘。玄奘分文不要,全送给贫苦的百姓。
  戒日王一再诚恳地挽留玄奘留在印度。还有一位国王甚至表示,只要玄奘肯留下来,愿意为他建造一百所寺院。但是,玄奘怀念阔别十多年的祖国,他决心回国。临走的那天,戒日王以及当地的印度朋友,挥泪送了他几十里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