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诸王势力不因雍正登位而消失。而雍正要巩固帝位,必然要立即展开消灭异已的残酷斗争。用了三年时间,就以逮禁、诛杀等手段,解决了诸王势力。同时,又把与“皇八子党”有牵连、手握军政实权的实力派年羹尧——隆科多集团一并翦除。
  为了确保来之非易的成果和进一步巩固已得的皇位,促使胤禛寻觅得心应手的新的统治工具。
  第二,是阶级斗争的需要。
  清初社会,经顺、康二代的治理,特别是经过康熙帝半个多世纪的精心经营,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与此同时,阶级分化却日趋剧烈。在康熙中期,就出现了“田亩多归缙绅豪富之家,……小民有恒产者十至三四耳”;至末年,则“一邑之中,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因此,各地农民的反抗斗争,便时有发生。加上诸王间水火搏斗,闹得玄烨“身体虚备”、“步履难行”,竟达到“神不守舍,……目不辨远近、耳不分是非”,对于国家的前程,但保“倘得终于无事,朕愿已足”的地步。至雍正年间,“土田尽为富户所收,富者日富,贫者日贫”,社会更趋动荡。为了统治的稳固,胤禛亦需更有效率的统治工具。
  第三,是西北用兵的需要。
  雍正初年,西北发生准噶尔部族的叛乱。清廷调兵遣将,前往镇压。由于路途遥远,军需粮秣,急需专门班子承办。
  基于上述情况,促使胤禛决心建立一个“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那样的机构;而他又抓住了其中的要害:“人君图治,首在用人”,“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选择有才干、可信赖的人任事。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胤禛自觉的指导思想之下,清军机处这个机构,便应运而降。
  简而言之,西北用兵是军机处产生的直接的和偶然的条件,或者叫作外因;其本质的内在因素,是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需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事实上,即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选自《清史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与“廷杖”相比,朱元璋的另一项发明更是让朝野上下闻之毛骨悚然,这便是“锦衣卫”,亦即秘密特务组织及刑狱机构。身世坎坷的朱元璋生性多疑,在贵为人主之后更是缺乏安全感,生怕臣下对自己不忠,更担心千辛万苦得来的江山与荣华富贵会化为乌有,因而他时时处处充满戒备之心,对臣下的一举一动都不放过。他不仅要求大臣们当面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忠心不贰,就是出朝回府之后的言行也要在他的监视与掌握之中。为此,朱元璋煞费苦心,派出密探四处巡视,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向他汇报各位大臣的动向。
  《水东日记》曾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典型地反映了朱元璋手下密探的厉害:大臣钱宰受命编纂《孟子节文》,连日劳作,自感非常疲倦,一日散朝回到家后诗兴突发,成诗一道云: 
  四鼓咚咚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本是一篇信笔之作,诗成之后,钱宰也就宽衣歇息了。没想到第二日上早朝时,朱元璋一见钱宰就笑着说:“昨天爱卿作了一首好诗啊,可是寡人没有嫌你上朝‘迟’呀,是不是用‘忧’字更好一些呢?”这一番话说得钱宰心惊肉跳,连忙磕头谢罪,心中暗自庆幸,多亏昨日还没有胡言乱语,否则今天此头就难保了。
  朱元璋如果仅仅派亲信四处刺探臣下的稳私,显然还不足以对朝野构成严重威慑。起初。朱元璋任用的亲信密探名曰“检校”,任务是专门负责侦察探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之事,及风闻之事,事无大小,全部上奏。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著名的皇家特务衙门——锦衣卫正式挂牌。
  所谓“卫”者,皇帝亲军之谓也,但锦衣卫的使命主要不在于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而且专掌不法风闻之事。锦衣卫的最大头目为指挥使,官居正三品,佐官有同知、佥事、镇抚、千户等,部属有将军、力士、校尉。锦衣卫下设经历司与镇抚司,经历司主管文卷出入,而镇抚司为其核心部分,职理狱讼,后分南北司,北司专理刑狱。锦衣卫最厉害之处并不在于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而在于他们拥有独立的法庭和监狱,也就是说,他们在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同时,可以在朝廷刑部之外,自设公堂,有权拘留与审讯疑犯,号称“诏狱”,即皇家自设监狱。
  上有所好,下必承风。锦衣卫的设立,为愿意充当御用爪牙的臣子提供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不少人因此而受到朱元璋的宠任,如高见贤、夏煜、杨宪和凌悦均以“伺察搏击”驰名一时,就连功高盖世的公侯都惧之三分。而他们却搏得了朱元璋的欢心,朱元璋曾得意洋洋说:“惟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这一比喻是十分贴切的,为了保住朱氏社稷,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不惜采用“以毒攻毒”的手段,用邪恶的方式来遏制郡臣。事实证明,锦衣卫确为朱元璋铲除异己、大肆屠戮的得力帮凶。朱元璋大杀功臣,罗织大狱,绝大多数都是锦衣卫的干将承旨而为。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是为了监视各级官吏的不法行为。皇帝本人不可能事必躬亲,去认真审理锦衣卫吏员所告发的每一件案情,因而定罪与量刑就完全掌握在锦衣卫官吏之手。朱元璋特别喜欢使用酷刑,锦衣卫官吏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古语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重刑之下,求死不得,焉能不诬?因此,锦衣卫就成为这些皇家特工发泄淫威、任意胡为的工具。锦衣卫校卫力士名为“缇骑”,都是“都中大豪,善把持长短,多布耳目,所睚眦无不立碎”。他们鲜衣怒马,横行无忌。后世人称:“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也就是明代刑法系统中危害最烈的一部分。
  首先,锦衣卫的设立本身就是对明代司法监察系统的一大破坏。明代司法系统承继前代,号称“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刑部掌管天下一切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都察院负责叫察百官治案,大理寺对具体案件审理结果进行驳正。朱元璋即位后,对天下案件的审理工作极为关心,并声称为了防止办案官吏有任意构陷罪名、严刑逼供诬陷的情况出现,特别规定凡有重大案件,必须由他本人当面审讯。因此在朱元璋在位期间,绝大多数重要案件都由他本人来亲审,三法司并无权干预,这无形中就是对三法司权力的一种剥夺与削弱。而朱元璋本人不可能亲自处理各个案件的始末,故此一切事务均落在锦衣卫官吏的手中。这样,从案件的揭发到审理的全过程,三法司往往被搁置一边,而由锦衣卫来掌握。
  锦衣卫直接受命于皇帝,其他官员无权干涉他们的所作所为。因此,锦衣卫事实上就有了一把至高无上的保护伞,其飞扬跋扈的程度甚至可以不把三法司放在眼里。但为了遮挡天下人的视听,锦衣卫往往将审理好的结果交给刑部。因此,在当时人眼中,锦衣卫及“诏狱”成为最高的刑法审理机构,“法司可以空曹,刑官为冗员矣”!三法司的职能与权力为皇帝及锦衣卫所剥夺,实际上导致了王朝法制系统的破坏,朝廷法权竟成为锦衣卫官吏胡作非为的工具。至朱元璋晚年,鉴于锦衣卫“非法凌虐,诛杀为多”,朱元璋命尽焚锦衣卫刑具,将狱中拘禁的囚犯交付刑部处理。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申明其禁,诏内外狱毋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至此,朱元璋明确地禁止了“诏狱”,也就是将王朝司法权重新还给三法司。然而,朱元璋这些亡羊补牢的举措并没有就此使“诏狱”寿终正寝,后世的皇帝根据自己的需要,使锦衣卫及诏狱的祸害愈演愈烈,成为明代臭名昭著的弊政之一。
教案示例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设计思想:
  课程目标当中对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有明确要求,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而这些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完成本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讲故事、编演历史剧和填图等课堂活动。为了突破本课难点,即“《尼布楚条约》为什么是一个平等条约?”这一问题,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本课的主要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