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荷兰侵占台湾
指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的侵略。荷兰在17世纪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荷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伐木作舍,拟长久占领。明朝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率兵面责,荷方理屈,于十一月退出澎湖。天启二年(1622)五月,荷兰舰队再次侵占澎湖。四年二月,巡抚南居益派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等收复澎湖,擒荷将高文律。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阴谋未能得逞,于同年八月转而侵占中国台湾岛西南部,先在大员建台湾城(荷人称热兰遮城),后又在赤嵌地区建赤嵌城(荷人称普罗文查城)等城堡,做为军事侵略统治据点,并使用武力镇压高山族,烧毁村社。崇祯十五年(1642),荷军又打败于天启六年侵占台湾北部鸡笼(基隆)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夺占了台湾的西南部和北部。荷兰在台湾对汉族、高山等族人民施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在政治上通过任命汉族和高山族“长老”进行统治;在经济上将台湾土地全部占为己有,向台湾人民强收高额地租,每甲田(约合十一亩)年收租为上田十八石,中田十五石六斗,下田十二石二斗,还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在文化教育上派遣基督教传教士向台湾人民灌输宗教思想,创办学校,推行奴化教育。荷兰的殖民统治,遭到广大台湾人民的多次反抗,其中以清顺治九年(1652)郭怀一起义规模最大。十八年四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在台湾登陆,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九个多月的战斗,于翌年二月一日迫使荷兰侵台长官揆一投降,将其全部赶出,结束了荷兰在台湾的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经过
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9月,郑成功率大军进攻南京失败后返回厦门,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决计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开辟稳固安全的抗清基地。永历十五年(1661年)2月,郑成功将出征舰队分两批出发。首程队伍约2.5万人,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郑成功统领于3月23日从金门出发,次日抵达澎湖,因天气恶劣,郑军被困数日。在面临粮绝的险境下,郑成功当机立断号令进军,冒着暴风骤雨直赴台湾。4月初一拂晚大军抵达鹿耳门港,利用涨潮时间,通过荷兰守军认为不能通过的航道,一举击败了荷军的拦截胜利登岸。
在台湾人民的欢迎和帮助下,郑成功大军将荷军据守的赤嵌城团团的围困,荷军司令官描难实叮在“孤城援绝、城中乏水”的形势下,于4月初六日献城投降。
接着,郑成功命令部队从水陆两路围攻热兰遮城(台湾城)。由于荷兰人的长期经营,该城十分坚固,加之荷军火炮精良,郑军强攻失利,郑成功乃改强攻为长期围困,为解决大军乏粮问题,又遣各镇分派汛地屯垦。5月初二日,郑军第二批部队在黄安等人的率领下抵达台湾, 郑军的粮食危机暂得缓解,兵力也得到加强。郑成功一面部署围城,一面加强政治和经济建设,整顿军队,进一步改善军民关系,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为经营台湾打下基础。
远在巴达维亚的荷兰殖民者在得悉郑成功进抵台湾后,即派遣一支增援部队约725人,由雅科布•考乌率领赴台。7月23日,援台荷军舰队向郑军发起进攻, 郑成功指挥水师奋起反击,予来犯荷军以重创,对峙数月后,考乌见势孤力穷,于10月5日率舰队逃离台湾。
困守台湾城的荷军由于救援无望,粮、药缺乏,疾病传染,战死病亡已达1600余人,仅存700余名官兵,士气低落,但荷兰殖民者驻台长官揆一仍作困兽之斗。与此同时,郑军也面临极大的困难,大军乏粮,坚城久攻不下,清廷又厉行海禁,欲置郑军于死地,不断有士兵逃亡事件发生。面对重重困难,郑成功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继续指挥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正义之战。12 月(1662年1月),郑成功认为进攻台湾城,彻底打败荷兰侵略军的时机已经成熟。
郑军经过激战首先夺取了战略要地乌特利支堡,逐渐缩小对台湾城的包围圈。城中荷军见大势已去,乱作一团,揆一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最后决定放弃抵抗,献城投降。
12月13日(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终于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沦为荷属殖民地达38 年之久的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中,郑成功展示了卓越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炎黄子孙们的敬仰和怀念。
教案示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设计思想: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能列举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与此相关的教学目标都为本课的重点,而本课的难点在于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所涉及的区域广,空间跨度大,初一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准备不足,学生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比较难。因此我设计了从绘制地图入手的活动,在地图上表明历史事件和时间,指导学生边学边标,这样学就既有时间观念又有空间观念,记忆理解也会比较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初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列举清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认清清初民族政策刚柔并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并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结合课文内容,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清初以及之前历代王朝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感受我们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团结和统一。
教学重点: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多伦会盟和修建避暑山庄。
教学难点: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所涉及的区域广,空间跨度大,初一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准备不足,学生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比较难。
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讲读法、讨论法、播放视频资料等。
板书设计:
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
1690年打败噶尔丹1690年(康熙)(新疆、内、外蒙) 18世纪平定回部(乾隆)(新疆)
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
册封五世达赖(顺治) 册封五世班禅(康熙) 设驻藏大臣(雍正) “金瓶挚签”制度的确立(乾隆)
三、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识读课前已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加深印象,从而对清朝初期的疆域和民族关系有所了解。具体引导学生指图说明清朝疆域的四至以及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位置。
一、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1、先请学生分析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的必要性,然后指图讲解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的简单过程。播放视频资料康熙帝国片段。请学生讲康熙亲征,打败噶尔丹的故事。之后请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上标明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时间。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先讲清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伊斯兰教旧称回教)和卓是对伊斯兰教上层的称呼。说明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分裂祖国,残害维族人民,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请学生讲述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的简单经过:乾隆时,天山以南的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祸及当地人民。清政府招降不成,调兵平定了叛乱,而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清政府能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强调清政府注意政策,得到维族人民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乾隆,在平叛后会做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后来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和参赞大臣管辖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之后请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上标明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时间。
二、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先请同学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历史上西藏地区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应引导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结合本课后的材料阅读讲解:西藏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西藏佛教地位最高的两位领袖。请同学思考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史料理解清政府的对藏政策。那么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有哪些具体措施呢?请同学看书后总结。一是清政府确定了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从此,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二是清政府设置的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从而加强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讲解:册封指皇帝向臣下封爵时,将宣读授给爵位的称号的册文、印玺一起给被封者。 具体事件包括(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2)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3)“金瓶挚签”制度的确立,使清政府紧紧握住达赖和班禅继承人的确定权。之后请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上标明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时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