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宋朝有名的金石家。他并没有卷入乃父乃翁的派系斗争,而是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搜集考订,十分爱好诗词艺文。他们志同道合,家庭生活美满和谐。李清照自述道:新婚时,明诚是一个太学生,尚无俸禄收入,每月初一、十五就“质衣取半千钱”,双双步入京都开封的相国寺去选购碑文,回家后俩人就相对展玩品尝,“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过了二年,赵明诚出仕小官,稍有俸禄,于是又产生了搜藏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一次赵明诚在街上看到了一本古今名人书画,身边没有带钱,竟然当众脱衣与卖画人交换。又一次,有人拿着南唐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来卖,但索价二十万之巨。
  当时即使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要一下拿出二十万钱来也不易。他们留卖画人住了一宿,实在想不出办法凑钱,只好将画归还。公元1107年,赵挺之死了,由于蔡京的诬陷排挤,他们回到了乡里青州。在青州居住的十多年中,他们收藏了极为丰富的金石图书,“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所以这些藏书“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藏书家。李清照记忆力强,又十分好胜,每天吃完饭,在“归来堂书屋”烹上二杯茶,与赵明诚对坐,“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较)胜否,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在这样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游泳玩赏,当然是“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了(《金石录后序》。应该说李清照屏居青州的十多年生活,对于提高她的艺术修养,使她工书、善画,兼懂音乐,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取得较高成就,从而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杰出的女作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李清照前期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有过几次短暂的分离。她是一个专于情、深于情,十分珍惜爱情生活的女子,所以即使是短暂的别离,也会给她带来痛苦的闲愁。她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词,也留下了一些传为佳话的趣闻轶事。元朝伊世珍在《琅环记》中搜集了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李清照新婚不久,赵明诚负笈(带着书)远游,她不忍别离,在锦帕上书写《一翦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据说赵明诚新婚后并无负笈远游事,《琅环记》可能是误传(见《李清照集校注》)。但是词中抒发的一个少妇对丈夫深笃的爱情,吐露了不忍离别的相思之苦,还是很真实的。另一则故事是:李清照给赵明诚函寄了一阙《醉花阴•重阳》词,赵明诚自愧弗及,务欲胜之,于是闭门谢客,忘食忘寝,冥思苦想了三昼夜,填了五十阙词,把李清照的这阙词也夹杂其中。然后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反复吟咏比较,说道:这些词中只有三句是绝妙佳句。赵明诚问他是哪三句?答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函寄词中语。
  如果说李清照的前半生(四十三岁以前),基本上是在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在优越浓厚的文艺书院中度过的话,那末她的后半生,却是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难民队伍中倍受熬煎。
  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为了维持小朝廷的偏安局面,竟然向金称藩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拱手出卖给金国,把人民推向水深火热之中。国难当头,李清照又频遭家祸。就在金兵掳掠徽钦二帝而去的时刻,她的婆母病故;赵明诚从山东淄州奔母丧南下,调任江宁府事。李清照从淄州回青州精选了一批贵重金石图书,计十五车之数,乘船追随赵明诚南下,到达建康(南京)。留在青州的十余间其它画册什物,本拟明年返回载运。可是当年十二月,青州遭到了一次兵变,李清照夫妇辛辛苦苦收藏整理了十多年的藏书也全部付之一炬。这些国难家祸,对于一个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诗人来说,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宋朝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道:“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表面看来,她在石头城上还真有闲情逸志吟赏风花雪月,其实不然。请看她在雪地中寻到的一阙《临江仙》词,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一作安)城”,“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当时她只有四十五岁,可是已经感到“老去无成”;想试灯赋诗,又感到无意思;想踏雪观景,又感到没心情。这是为什么?不妨再来看看她在建康城里写下的另外几首诗和断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无题》)“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无题》)她希望南宋当政者应该象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应该起用晋朝王导、刘琨那样的爱国将领,收复国土。但失望得很,南宋小朝廷却采取逃跑主义,一味南逃,早已把被金兵掳去北狩的“父兄”忘得干干净净。因此诗人忧心如焚,难怪她要发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的感慨了。
  公元1129年8月18日,赵明诚在混乱的局面中,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于赴任途中中暑感病,医治不当,死于建康,卒年四十九岁。这样,李清照就失去了一个相依为命的终身伴侣,也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艺术知己。对于他的死,李清照十分悲痛,她在祭文中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在她尔后的避难卜居时,经常还用诗词来寄托她对丈夫的哀思。
  埋葬赵明诚后,她又得了一场大病。可是建康形势紧迫,金兵又要卷土重来,赵构之流已经闻风向东南沿海逃窜。恰在此时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传闻,说赵明诚死前有颁金通敌的嫌疑。其实不过是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带着玉壶去看望过他。这样一件事竟被人讹传为他家用玉壶送给金人。李清照听说后十分惶怖,为了说明事实真相,她就带着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追循赵构踪迹,“欲赴外廷投进”。追踪途中,她“飘流遂与流人伍”,进入了难民行列,辗转漂泊在浙江沿海一带,后来又卜居在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直到老死。
  在晚年的难民生活中,她饱和着这种时代和社会的深愁惨痛,写下了许多著名词篇,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在《永遇乐》中,她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在这阙千古名词中,词人针对赵构之流南渡后,在杭州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通过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情,难怪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此词时,要“为之涕下”(《永遇乐小序》)。
  假如说,李清照晚年的词作,由于受她“词别是一家”(《词论》)的传统观念和“婉约”风格的束缚,不能直接表达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话,那末在她的诗、赋中,就能看到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光芒。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的诗中写道:“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洗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在《打马赋》中,她则写道:“乱(辞)曰:佛貍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涉,满眼骅骝及耳,时危安得真如此?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在这里,她咀咒金人很快就要灭亡,而对广大人民的流亡无归的生活深表同情,同时又殷切地期望南宋爱国将领能够早日渡过淮河,驱逐金兵,打回老家,告慰家乡死去的父老兄弟。应该说,她晚年的这些诗、词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思想境界,是与她走出名门深闺,流入难民行列的生活遭遇密不可分的。
  在李清照晚年生活中,究竟有没有改嫁过张汝舟的事,历史上曾经有过争论。本来改嫁一事在宋朝人的许多记载中已有定论,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王灼的《碧鸡漫志》等。但是明清之际,以俞正燮为首的一些人,从维护封建礼教、妇女要从一而终的观点出发,为她的改嫁洗刷辩护,说什么“余素恶易安改嫁张汝舟之说”,“以情度易安不当有此事”。(《易安居士事辑》)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而胡仔、王灼是与李清照同时代的人,李心传与李清照所处的时代相去不远,应该说,他们关于李清照改嫁的记载是可靠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