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年号顺治,习称顺治帝。在位十八年。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年仅六岁的福临在沈阳继帝位,由济尔哈朗、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四月,多尔衮统兵入关,进占北京。九月,福临由济尔哈朗护送至京,诏告天下,君临全国。福临名为皇帝,而大权完全落到多尔衮手里。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喀喇城(今河北滦平东)围猎时死去。八年正月,福临宣布亲政。不久,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讦告多尔衮生前“谋逆”。于是,诏削爵,撤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福临亲政时,因不晓汉文汉语,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为此,他在处理政务之余,发奋读书,对左史庄骚,先秦两汉,唐宋八大家,以及元明戏曲、话本,无不涉猎。由于受到汉文化的熏陶,逐渐领悟了儒家“文教治天下”的道理。因此,他在执政期间,在维护满族贵族统治的同时,尽量利用汉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完善和巩固他的统治。在推行汉化方面,他既胜过他的父辈,又深刻影响到他的后代。
  福临亲政之初,面临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都相当严峻。九年,李定国在华南发动强大攻势,孔有德、尼堪相继战败身亡,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十年五月,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向郑成功和各地抗清力量颁发诏书,宣布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老谋深算的洪承畴,命他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洪承畴到南方后,剿抚并用,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清初因长期战乱,流民遍地,农田荒芜,不仅使清廷难以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也严重影响了它的财政收入。顺治十年,福临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十四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福临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认为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命令督抚对属下官员务须严加甄别,并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对蒙蔽专擅、纵兵害民的总督、巡抚、总兵进行纠举。十一年,“大计天下”,对地方官员普遍进行甄别考核,并规定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十二年,发生顾仁贪赃一案,福临极为震怒,下令杀了顾仁,并严令此后凡官员犯赃十两,衙役犯赃一两以上者流徙,赃重者斩绞,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
  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福临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他甚至突破了各衙门中汉官不得掌印的旧制,规定“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要分别满汉”。引起满洲贵族的不满。尽管福临允许汉官拥有比过去较多的权力,但并没有摆脱满洲贵族对汉人根深蒂固的猜忌,尤其害怕汉官结党,对此他是十分敏感而又严加防范的。例如十一年宁完我弹劾大学士陈名夏“结党怀奸”,陈名夏即被处绞刑。
  十四年十一月,福临接到孙可望来降的奏折,他立即封孙可望为“义王”,并命吴三桂、赵布泰、罗托统领三路大军,向贵州、云南进发。十六年春,清军进占云南省城。此时除地处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之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
  福临同耶稣会教士汤若望以及佛教高僧木陈忞、玉林琇、的关系至为密切,所受影响极深。玉林琇曾为福临起法名“行痴”。十七年八月,福临宠爱的贵妃董鄂氏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命人为其削发,决心出家。经玉林琇坚决劝阻,才重新蓄发留俗。
  十八年正月初七,福临因患天花,于养心殿逝世。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
清圣祖玄烨
(1654~1722)
  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姓爱新觉罗氏。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母佟佳氏,汉军都统佟图赖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生于景仁宫。十八年,福临去世,以八岁孩稚继承皇位。改次年为康熙元年(1662)。二年二月,生母去世,由祖母博尔济特氏(孝庄文皇后)抚育。他自幼苦读,好学不倦,身体强健,骑射娴熟。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奋治国,是清代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
  福临临终时,遗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代理国政。辅政期间,继续进行统一全国的斗争,派兵追击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四月杀之于昆明。三年,派兵会同川、陕,湖广三省兵围攻鄂西坚持抗清的大顺军余部,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等战死,又捕杀浙江海上坚持抗清的张煌言,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清王朝从军事、政治、经济多方面对全国的统治逐步形成。在此期间,辅政四大臣中,逐渐形成鳌拜专权跋扈,欺凌幼主,结党擅权的局面。六年,玄烨“躬亲大政”,八年五月,清除鳌拜及其同党,开始掌握实权。
  完成国家统一:玄烨亲政后,先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并粉碎了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分裂阴谋,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三藩”都是降清的明将,吴三桂封平西王,留镇云南;尚可喜封平南王,留镇广东;耿仲明及其子死后,其孙耿精忠袭靖南王爵,留镇福建。各拥重兵、势力坐大,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康熙十二年,玄烨在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的支持下,果断地下令撤藩,令“三藩”各率所部归辽东。十一月,吴三桂举兵反,主力出贵州,掠湖南,分兵攻四川、江西,不久,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起兵响应。玄烨毅然命将出师,进行征讨。在历时八年的平乱战争中,年轻的玄烨表现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利用政治分化和军事压力迫使尚、耿二藩脱离吴三桂,招降陕西从叛的王辅臣,同时迅速平定内蒙察哈尔右翼王子布尔尼叛乱和北京城内杨起隆反清起事以安定后方,从而使清军得以集中力量与吴三桂主力相持于湖南,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
  随后,玄烨又进行了统一台湾的斗争。起用原郑芝龙部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进军台湾。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领水师两万余人,大小战舰二百余只,一举攻占澎湖,台湾失去屏障,郑氏军事力量损失惨重,郑克爽(成功之孙,郑经之子)、刘国轩等向清军投降。玄烨支持施琅在台湾设官兵镇守的建议。否定了臣僚中弃而不守的谬见,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台湾府及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率兵驻守台、澎,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玄烨又集中力量与割据西北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展开斗争。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引兵三万越杭爱山向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喀尔喀各部败溃,噶尔丹以追击为名,直抵距北京七百里的乌兰布通。玄烨决计亲征噶尔丹,以“除恶务尽”。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三十六年噶尔丹败死。准噶尔对喀尔喀蒙古的侵扰被粉碎,喀尔喀各部得以返回原地。玄烨为加强对外蒙古地区的管理,沿袭了太宗皇太极以来的盟旗制度,采取联姻、封爵、年班、围班等措施,以密切与蒙古领主贵族的关系;特别是尊重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以笼络僧俗人等和广大牧民。康熙三十年,玄烨率八旗劲旅前往多伦诺尔草原与喀尔喀蒙古诸部举行多伦会盟,把对内蒙古的较严密的管理制度推及于喀尔喀各部,这对加强北部边防,发展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玄烨也十分注意西藏、青海问题,他深知西藏为蒙古各部尊奉的黄教领袖地位的重要,对准噶尔、和硕特等部插手西藏而使其政治动荡保持警惕。五十二年,他册封班禅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五十七年,以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进藏击败入侵西藏的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使西藏暂时得到安定。
  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清初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凋敝。顺治年间奖励垦荒,但收效甚微。玄烨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为招徕垦荒,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由原来最高限六年起科,改为“通计十年,方行起科”。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否则罢黜。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以鼓励农业生产。蠲免的种类大体上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玄烨在位期间,蠲免次数很多,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五十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这在以往的历史朝代是罕见的。五十一年二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减轻了农民负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五亿五千万亩到康熙末年超过了八亿亩,生产发展,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