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答案  D
  例2   清朝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增设军机处  B.废除丞相 
  C.大兴文字狱  D.采用三省六部制
  解析:在上述四个选项中,废除丞相是明初采取的措施。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是清朝的措施。大兴文字狱主要是加强了思想控制。增设军机处加强了皇权。答案:A    
  例3简单评述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发生、发展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总体把握古代政治史中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专题知识的能力。
  答案:中国从战国时进入封建社会。秦的时候,秦始皇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西汉的景帝、武帝时,解决了王国问题,又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以上各朝加强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和民族融合和生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但也出现了不少弊端,如军队战斗力削弱,军费和官俸开支过大,财政困难等。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后期,统治者采取大力加强集权的措施,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基本上起了消极的作用。其中设置特务机构、采用八股取土和设置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措施,就是典型的例证。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
  1.朱元璋建立的朝代是( )
  A.明朝     B.唐朝
  C.隋朝     D.北宋
  2.朱元璋采纳的朱升的建议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D.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
  3.撤销中书省的朝代是()
  A.唐朝    B.隋朝
  C.元朝    D.明朝
  4.下列关于朱元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是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一位领袖
  B.他吸收读书人充当谋士
  C.他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D.1421年建立明朝
  二、填空
  1.为加强君权,明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_______,都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明太祖另设___________,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_____制度。
  2.明太祖设特务机构__________,明成祖设特务机构_________。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________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三、简答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好不好?为什么?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乾隆时,内阁大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
  请回答:
  ①这个案子叫什么?
  ②这种文字狱,你知道清朝还有哪些?
  ③简析文字狱的影响。
  答案:
  一、1.A 2.C 3.D 4.D 
  二、1.三司 丞相 殿阁大学士 内阁 2.锦衣卫 东厂 专制主义
  三、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分成八个部分,叫“八股文”。
  不好。因为:许多读书人为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①“胡中藻狱”。
  ②明史案、《南山集》案等。
  ③文字狱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铜了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扩展资料
乾纲独断
—罢废丞相与内阁制度之确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捕杀了丞相胡惟庸。随后,他又取消中书省,废除了丞相一职。并且在《祖川》中规定: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秦朝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隋、唐、宋各朝因袭此制,其间虽然不乏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的小人。现在我朝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彼此相互制约和抗衡,而诸事皆由朝廷总揽。后代子孙做皇帝,都不许再行设立丞相。臣下胆敢奏请设立的,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废除丞相,不仅是有明一代的大事,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的矛盾斗争,至此已告一个段落;秦汉以来的宰相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更大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此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后,明代内阁制度取代历朝的丞相制度,事实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皇权的高度强化。
  从历史上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后,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宰相),历来是辅弼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权力分配上的不均,帝权与相权之间始终互为消长,不断发生冲突。这种矛盾、斗争的结果,一方面表现为宰相的“专权”甚至于“篡位改朝”。譬如,霍光、曹操、司马氏父子和桓温等人,就是以相权压倒帝权的典型人物。在另一方面,历代有所作为的君主,无不采取措施限制相权的膨胀。伊尹放太甲,成王疑周公,便是极早的例证。自此以后,君、相之间的斗争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发展到明代,太祖朱元璋,深感丞相的权力对他的帝业终穷是个威胁,于是干脆废除了丞相一职,实际上是以皇帝兼行宰相的职权,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之一。
  在丞相制度废除之前,六部从属于中书省,此后则直接听命于皇帝,并向皇帝负责。明太祖将此前丞相的职权作了重新的划分:定制、决策诸大权,收归他本人亲自掌管;实际政务则通过提高六部尚书的职权,交由六部分担。明太祖将中枢机构概括为:“六卿分职,朝廷(皇帝)总揽。”然而,这种划分也随即产生了一个新的矛盾——废除丞相虽然使得朱元璋一人大权独揽,满足了他个人强烈的权力欲,但此后六部处理的政务,事无巨细,最后全都汇总到他的手里。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废相之后,以供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为例,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份,合计3291桩事。换言之,朱元璋每天平均要看200个报告,处理400多件事情。如此繁多的政务,使得朱元璋即便是精力过人,事必躬亲,也仍然会因应接不暇而心力交瘁。尤其是定制、拟旨、批示等都要笔之于书,写成文件,此类的文书工作,更非一人所能操持应付。故而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朕尝思之,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为了解决这一新的难题,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和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独裁勤政的朱元璋先后设置了“四辅官”和“殿阁大学士”,让他们襄助侍从,以备顾问,并协助自己批阅奏章,处理政务。一般认为,殿阁大学士的设立,标志着明代内阁制度的萌发。内阁制度的萌发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朱元璋要大权独揽而又无法不任用辅臣的结果。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君主专制统治的职能,又挑选了一批翰林入值文渊阁参掌机务。因文渊阁在午门之内的内廷,遂有“内阁”之称。当时,朱棣也是自操威权,而让儒臣侍奉左右出谋划策,以备顾问。
  然而,朱棣虽然信用阁臣,但因后者的品秩不高,故而在处理朝政时仍然多有掣肘。有鉴于此,随后的仁、宣时期,就不断提升阁臣的官价,从而使得内阁权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只有五品衔的内阁学士,此时都跻身于公侯尚书之列,内阁势力也因此超过了六部的权力。对此,《明史•七卿年表序》说:
  明太祖十三年罢丞相,政归六部,(六)部权重也。洪、宣以后,阁体既尊,而权亦渐重,于是(内)阁、(六)部相持。
  于是,内阁便从最初的文学侍从机构,逐渐演化成凌驾于府部院寺之上的中枢机关。特别是宣德年间,内阁开始“票拟”。所谓票拟,是指阁臣将处理政事的初步意见拟具成文、奏呈皇帝的工作,这实际上就是掌握了代替皇帝起草批文意见的职权,等于直接参预了国家政事的处理。于是,内阁的权限得以迅速地提高。后人将明代内阁之职比作古之丞相,主要原因就是阁臣主持票拟的缘故。在宣宗朝,由于皇帝的信任,阁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所草拟的意见,绝大多数都能很快变成在全国必须遵照的谕旨,当时内阁的票拟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明王朝国家机器效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