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高宗十分重视文化事业,以国家财力纂修书籍甚多。乾隆三十八年开馆编纂《四库全书》,历时十载,共收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近八万卷,大量中国古代书籍,借此得以保存,是中国最大的丛书。武英殿所刻书籍甚多,且刻印精美,又用木活字印书,称为“聚珍版”,刊布流传。他又喜爱书法字画、铭器古砚,命臣下搜罗进献。故内府所藏珍贵字画、古器、书籍甚富,于古代珍贵文物之保存颇有贡献。但高宗自以满族贵族入主中国,于前代古籍忌讳甚多,尤以明清之际记载为甚。稍涉辽事或认为于其统治不利者,多加禁毁,造成文化上之重大损失。又迭兴文字狱,常以莫须有之罪名加之于人,刑戮甚残;官吏望风生意,讦告盛行,使人们的思想受到钳制。
高宗一生,武功显赫,多次进行战争。其中有加强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也有对内镇压人民起义与对邻国扩张之役。性质各不相同,战争也有胜有败,但却自诩为十全武功。他巡游无度,土木繁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官吏又借机肥私,大大加重人民负担。中期任用于敏中,官吏贪污之风渐炽。晚年又宠信和珅,吏治更趋败坏,大贪污案层出不穷。屡诛不止。加之土地高度集中,人口增殖过快,阶级矛盾日渐尖锐。民间流传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秘密宗教迅速发展。自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以后,连续发生多次起义,最后终于爆发了长达九年的川楚白,其中有逊帝傅仪仍居后宫之条文。这段时间不仅殿宇失修,而且文物亦大量流失。1931年"九•一八"以后,宫内文物2972箱运往南方,后又转运台湾。 故宫对外开放是民国三年(1914),开放范围很小,仅限于外朝区,而且票价昂贵,故游人寥寥。1924年11月5日,鹿钟麟将军奉冯玉祥将军之命,将溥仪逐出皇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举行开幕典礼,正式对外开放。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3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故宫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如:修缮了宫内大小工程290多项;修复坍塌了的内河河岸2100多米;疏浚早已湮塞的下水道17公里;增设了污水管道排水系统;安装消防管道7000多米;安装避雷针46处;清理文物100多万件;征集流失文物21万多件;1952~1958年从宫中清理出垃圾30多万立方米。
(二)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
1.午门
为紫禁城正门,顺治四年(1647)重建,高356米。三阙,上有重楼九楹,彤扉各三十六,明廊两翼,杰阁四耸互相连贯,俗称五凤楼。
(1)出入午门之规定:
驾出午门去社稷坛时鸣钟,祭太庙时击鼓。文武官员出入左门;宗室王公出入右门;当中正门只准皇帝、皇后的龙车、凤辇出入。左右掖门平时不开,惟升殿视朝,百官各以东西班次由掖门入。殿试文武进士,单号进左掖门,双号进右掖门。
(2)午门的作用:
明代正月十五日,午门悬灯赐宴百官。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初一,颁发次年历书。
(3)献俘大典:
明代的献俘大典在午门举行。五凤楼上设宝座,朝廷大将携俘凯旋,皇帝NFDBE临五凤楼举行典礼,门前小广场可容2万余人。
(4)廷杖:
明朝规定,凡大臣惹怒皇帝而被批"逆鳞"者,都来午门外受廷杖,最初只是象征性地责打,后来发展到打人致死,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余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5)红杖:
紫禁城门前设两根红杖。两名护军持红杖坐门下,NFDBE王以下人员经过时不起立。有不报名擅入者,举棍便打。午门城下两处小房(今售票处)为明锦衣卫值房,东西两厢及禁门都站满禁军校尉。
(6)内金水桥:
午门内御道上,有桥5座。规制与外金水桥相同。河水曲折多姿,似玉带,又名玉带河。此河的建置《酌中志》中说:"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亦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恐意外回禄之变,此河实可赖"。又举例说:"天启四年(1624)六科廊灾,六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皆得此水之力"。
2.太和门
金水桥北正中为太和门。左为昭德门,右为贞度门。门前铜狮一对。该门建在白石崇基之上,横九间,深四间。初建于永乐年间,称奉天门,嘉靖时改称皇极门,明末又被毁,重建于顺治三年(1646)。明清两代都有"御门听政"之制。康熙之前设座于此。现在之门是光绪十五年(1889)火后重建的。
(1)门前广场 门前东西两庑各22间,皆崇基。东庑正中为协和门,西庑正中为熙和门。协和门之南庑为内阁诰敕房,北庑是稽察上逾处。熙和门南庑是 书处,北庑是起居注公署。广场东南隅是内阁公署,西南隅是膳房库。熙和门旁有一铁环,粗如拇指,距地3尺,传为康熙拴驴处。
(2)以假乱真应急门 现在的太和门是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的。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贞度门失火,延烧太和门。农历元旦为国家大典,正月二十六日是光绪皇帝大婚之日。两次大典均涉及太和门。为此,内务府相国福锟、尚书嵩申、侍郎师曾、巴克坦布和崇光五位大臣极为焦虑。嵩尚书门下有位叫孙荩卿者,自告奋勇,毅然承当此事,招募能工巧匠500人,各佩腰牌,先清除灰烬瓦砾,后在石基上搭了一座假太和门。屋檐房顶"纯以彩绸扎成",再用色彩加工,居然"与原式无异"。
3.外朝三殿
外朝三殿俗称三大殿,是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筑。东西两庑各32间,东庑正中为体仁阁(明代叫文昭阁),西庑正中为弘义阁(明代叫武成阁,珍藏永乐大典处)。两庑之房是内府的银、皮、缎、衣、瓷、茶六库。 三大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形须弥座上,该座由汉白玉雕成,高二丈余,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这里也称丹墀或丹陛。每层丹陛都横卧地袱,上立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地袱下有排水沟伸出底部,雕出螭首,口中小孔为出水口。整座丹陛上共有螭首1142个,如遇雨天,可见"千龙吐水"之奇观。 本区全部占地面积约87万多平方米。
(1)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成于永乐十二年,重建于永乐十八年。原名奉天殿,次年毁于火,直至英宗正统六年(1441)重建完成,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7)又毁于火,嘉靖四十年重建。翌年改名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又毁于火,至熹宗天启七年(1627)重建完成。明清之际又毁于兵燹。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修建后,改称太和殿。圣祖康熙八年(1669)重修。康熙三十四年(1695)改9间为11间,施工近三年落成,即现在规模。 正面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公尺;南北进深约33公尺,高35公尺。殿前丹陛三层五出。殿顶为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前后有金扉40,金锁窗16。殿内大木48根,原为楠木,后为松木。 殿中有地平床高6尺余,上设屏风、宫扇和宝座。殿顶上有藻井,镇火之意。每年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大庆典时,皇帝才御殿受贺。 殿中地平床亦叫紫宸台,台上之宝座背上画有斧钺,上部髹漆雕龙。该宝座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陈设于此的。民国五年(1916)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椅撤下,换上他自己设计的高背大椅。袁失败后,椅被弃。1959年发现光绪二十六年太和殿全景照片,于是"按图索骥"在破家具库中找到了一只破椅,从髹漆雕龙的式样来看,是明代制品,经专家鉴定,此椅即是皇帝宝座,1963年决定将此椅修复,于1964年9月完工后展出。 殿中宝座旁有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为蟠龙云山图形。6柱当中,上为穹隆园顶,称藻井,镇压火灾之意。"井"内巨龙蟠卧,口衔宝珠,叫轩辕镜(是正统皇帝的象征),镜下正对髹漆宝座。现在的轩辕镜并未正对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圆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后移。 丹陛间宝鼎18座。殿外左右安放4只铜缸,象征"金瓯无缺"。(故宫中现有铜、铁缸231只,其中铁缸大都是明代制品)铜胎鎏金缸,每只需用黄金100余两。铜龟(国之守器),铜鹤各一对,象征"龟鹤千秋"。东有日晷,西有嘉量,象征皇权公正平允。
(2)中和殿:
在太和殿后。明初称之为华盖殿,嘉靖年改名中极殿。清初改名中和殿。 殿为方形攒尖顶,每边21公尺,各3间,走廊列柱20根。金扉和金锁窗各34。 皇帝在去坛庙祭祀前一天,在此读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去先农坛NFDBE耕前一天,在此验看种子和农具;皇家玉牒每10年修一次,皇帝在此举行视看仪式;太和殿大朝时在此等时辰、休息;每年三大节皇帝在此殿接受内阁、内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及侍卫执事人员的贺礼。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后曾被拘于此殿。殿内肩舆是乾隆年造,一是黑漆金云龙纹,一是填漆彩绘云龙,由8人抬。皇帝乘坐的肩舆分礼舆、步舆、轻舆、便舆4种,便舆又分凉、暖二种。平时出入乘便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