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宋元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画家,你能列举出几个?(要求学生回答)他们有荆浩、黄筌、徐熙、宋徽宗、顾宏中、赵孟頫等。宋徽宗在政治上软弱无能,为亡国之君,但在书画方面却很出色,是一流的书画家,画花鸟画相当出色。元朝的赵孟頫,在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无不精细传神,他的作品被誉为“神品”。
  (2)书法。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回答)其中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书法家。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史学方面,司马光写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学方面,“词”和“戏曲”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并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绘画与书法也是异彩纷呈,出现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共同描绘了宋元的历史画卷。面对这些成就,我们不禁为先人所折服,也不禁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而自豪,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祖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与传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奋发努力,振兴祖国。
  (五)练习题
  1.选择题
  《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国别史
  2.连线题
  苏轼《破阵子》   清新委婉
  辛弃疾《如梦令》  豪迈奔放
  李清照《念奴娇》  豪放悲壮
典型例题
  创新思维训练题
  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化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
  A 《天王送子图》   B 《洛神赋图》   C 《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答案:C
  分析:《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真实反映了当时东京城商品经济繁荣的局面。
  落实知识点的例题
  宋朝史学有了新的发展,《资治通鉴》是一部:(    )
  A 纪传体断代史   B 纪传体通史   C 编年体断代史   D 编年体通史
  答案:D
  分析:《资治通鉴》是按照年月日的顺序编写,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资治通鉴》一书的作者是:(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苏轼   D.关汉卿
  2.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
  A.诗歌    B.散文    C.词    D.戏曲
  3.下列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
  ①苏轼 ②李清照 ③辛弃疾 ④陆游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二、填空题
  1.《资治通鉴》是一部        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        到        的历史。
  2.元朝戏剧空前发达,       和        组成元曲。
  3.元朝最著名的画家是          ,人们称他的画属于“        ”。
  三、连线题
  苏  轼              《清明上河图》
  李清照               《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              《如梦令》
  关汉卿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张择端              《窦娥冤》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B  2.C  3. B
  二、填空题:1、编年体  战国  五代     2、元杂剧  散曲   3、赵孟頫  神品
  三、连线题
   
扩展资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著有《栾城集》。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称“苏文定公”。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名有姓又有作品传世的女作家并不多。在这些不太多的女作家中,能够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被誉为“词坛正宗”的,首推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1084年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士大夫家庭里。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有名的学者。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以诗、赋取进士的,可是李格非偏偏攻经学,写了几十万字的《礼记说》,破格录取为进士,当上了郓州教授。他写的文章很出色,受到唐宋八大家中苏轼的赏识,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之后,人们又把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称作“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善于写文章。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学空气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对于她后来成为杰出的女作家是十分有益的。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活泼、爽朗。“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可能就是她的自我写照。她有抱负、有理想,渴望自由,向往光明。她在《渔家傲》词中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天资聪慧,有才思,诗作深得前辈诗人晁补之的赞赏。据黄盛璋先生的考证,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耒)韵二首》就是她十七岁左右写的作品。这二首咏史诗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比起张耒的“传诵一时,定为名作”的原诗来,毫不逊色。难怪与李清照同时代的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道:“易安居士,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公元1101年,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赵挺之与李格非在政治上属于不同党派。她们结婚一年后,在激烈的党派斗争中,李格非被罢了官。李清照为了救父,给赵挺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何况人间父子情?”(《逸句》)可是“父子之情”并没有打动权欲熏心的赵挺之,李格非照例被罢免,而赵挺之却被独揽大权的蔡京看中,当上了右丞相,李清照又献诗讽喻赵挺之道:“炙手可热心可寒。”(《逸句》)果然,赵挺之拜相后,在与蔡京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几经波折沉浮,到他死后也未平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