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为单孔弧形敞肩坦拱石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6米,跨径37.02米,弧矢(拱顶到两拱脚的连线)高度是7.23米。赵州桥建筑结构奇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1。赵州桥开敞肩拱型之先河,在主拱的两肩上各建两个小拱,不仅节约了石材,减轻桥身的重量,而且有利于洪水的渲泻,削弱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拱上加拱,从艺术的角度看使大桥玲珑剔透,线条优美,更加美观。2。赵州桥跨度大而弧形平,采用坦拱,使单孔跨径达37.02米而弧矢只有7.23米,桥面坡度仅为6.5%,极大的方便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过。如果按照当时习惯采用的半圆拱来建造同跨度的石桥,桥面应比现在高出11.28米。从工程力学方面来说,坦拱桥比半圆拱形桥的建造难度要大得多。3。赵州桥的主拱共28道,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这样每道拱券都自成一体,能独立支撑,日后局部拱券的损坏不至危及全桥,修复也比较容易。赵州桥在历史上曾有两次东西两侧数道拱券坠毁后被修复,如果采用纵联砌券法,恐怕现在大桥已不复存在了。
  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吞齐跨赵”,地处兵家必争之咽喉要路,交通任务十分繁重。大桥自建成之后,就一直作为实用性交通大桥而使用,车马行人摩肩击轱,日夜不息。禁止车辆通行,作为文物观赏才近几十年时间。赵州桥在长达1400年漫长历史时期中,历经车马重轧,战乱之祸,地震水患,风雨侵蚀,至今仍安然雄居于洨河之上,在桥梁建筑史上堪称为一大奇迹。
  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流传已久的民间小调《小放牛》里唱道:“赵州石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儿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碾了一道沟……”这首歌谣里连贯了有关古桥的三个神话故事。
  兄妹造桥
  古时鲁班领着妹妹鲁姜路过赵州城南洨河渡口,见河宽水深,风高浪急,仅凭艄公摆渡,来往客商渡河十分艰难。兄妹俩见此情景,就商议在这里建一座大桥以方便行人来往。妹妹鲁姜别出心意,提出一个建议,说城南的大桥由哥哥修建,自己另外在城西冶河上建一座小桥,兄妹俩来个比赛,看谁修得又快又好。当时二人约定日暮星光出齐动工,五更鸡鸣前收工。
  鲁班送走妹妹,就在洨河渡口开始动工建桥。他先用法术从西面的太行山聚来上好的石料,然后雕琢料石,砌起二十八道主拱,再铺桥面,按装两侧栏杆,忙得不矣乐乎!鲁姜在城西修建小桥,不到四更桥的主体工程就告结束,只剩下装饰美化的工作了。鲁姜好胜心强,生怕哥哥超过自己,就偷偷跑去看看哥哥的进度。当她赶到洨河口时,顿时被惊呆了,只见眼前一座雄奇壮丽的巨大石桥犹如一条苍龙横跨两岸,此时哥哥正在雕饰桥中部的栏板。鲁姜虽然心里暗暗为哥哥的手艺叫绝,可是又不甘心认输,灵机一动心想我何不如此这样。鲁姜略微向远处走了走,耍起了恶作剧,她用手捏住鼻子,“咯咯咯……”学起了鸡叫,这一叫不要紧,引得周围的公鸡都叫了起来。
  鲁班刚刚装饰好桥的中部,忽然听到鸡叫,真的以为是天亮了。鲁班为人最讲信用,谨遵约定,立即收工。鲁姜急忙回到小石桥,在栏板上用尽自己的绝技精雕细刻,上面的花草禽兽活灵活现,几可乱真。
  这场兄妹建桥比赛,二人各有千秋,大石桥以工程巨大而领先,小石桥以栏板雕饰而更胜一筹。从此以后,赵州留下了一大一小两座石桥,为人们涉水渡河提供了便利。
  仙人过桥
  鲁班一夜之间修成大石桥,人们奔走相告,到处传颂。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听说后,就倒骑毛驴,亲自到赵州看个究竟。张果老在桥头见到鲁班,问道:“先生,你这桥能禁得住我的毛驴一过吗?”鲁班毫不在意地说:“你看这桥上行人客商,千军万马来往不绝,你这小小毛驴不在话下,先生但过无妨。”张果老暗暗用法术聚来日月星辰装进肩上的搭裢,笑眯眯地倒骑毛驴走上了桥。当毛驴走到三分之一处时,大桥被压得摇摇晃晃,形势危急。鲁班急忙飞身桥下,用大手托住桥身,保住了大桥。鲁班感到怪异,合住左眼用右眼细细观察,才发现骑驴的老头原来是仙人张果老,毛驴虽小,但是却装着日月星辰。此后,桥面石上就留下了仙人的驴蹄印。
  柴王推车
  柴王听到鲁班在赵州修桥的消息后,为国家有这样的贤良能人而高兴。他便推上独轮车,装载三山五岳,由赵匡胤拉车,来赵州桥考查封赏鲁班。小车将至桥巅,因为车沉桥陡,柴王脚下一滑,单膝跪在桥上,把桥面上压了一个膝印和一道车沟。鲁班看见,急忙上前跪拜,柴王说:“你为民修桥有功,我这车上的三山五岳,任你挑选,朕要封你为官。”鲁班拜谢圣意,表示愿作工匠一世,别无所求。柴王大喜,当场书写“鲁班仙师”匾额一块,赐于鲁班。
  赵州桥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载体
  赵州桥不仅是一座实用性交通大桥,而且还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雕塑艺术瑰宝。在大桥之上,“玉石栏杆”分列两侧,每侧各设21块栏板和22根望柱。布局是中间每侧设蛟龙栏板5块,蟠龙竹节望柱6根,两侧为斗子禾叶栏板和宝珠竹节望柱。赵州桥的雕饰主要集中在中间部分的栏板和望柱上,龙雕是其精华。中部每侧有5块蛟龙栏板,6根蟠龙竹节望柱,内外均是龙的形象,每侧有28条龙,两侧共计56条龙,如果再加上主拱券顶部两侧的各一个蚣蝮,总计58条龙,从而形成一个气势恢宏的群龙阵图。上面的蛟龙奇兽或盘或踞,或飞或腾,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既有粗犷豪放的写意,又有精致细密的工笔;布局详略得当,既有局部的变化又有整体的统一,形成苍劲古朴、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
  在大桥所雕的群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桥巅的饕餮。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吃的恶兽,在古书中说法不一,有云“有首无身”者,有云属“龙种异称”者,有云是“龙生九子之一子”者……,总之此兽以“贪吃”、“凶险”为特征。赵州桥上的饕餮占据大桥顶部最中间位置的整块栏板,毛发分披,两耳坚起,两只大眼凶光毕露,欻欻开合,怒视前方。此恶兽形象与两旁飘逸的蛟龙形成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使人望之生畏,不敢久留,不因桥上滞留多人而发生事故,达到“通济利涉”的目的。此乃以恶兽示警,实现劝善目的。
  龙,是传说中一种神奇灵物。据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中”,龙还可兴云作雨,神通广大。在过去不论是封建皇权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龙的形象倍加推崇。龙不仅是权威和吉祥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赵州桥以龙的形象作为雕塑的主体,寄寓了民众希望大桥永世长存,通济利涉的美好愿望。
  综览赵州桥的雕饰,我们会发现大桥中部较细密,两侧相对简略。有人对此总觉得美中不足,提问赵州桥为什么不把所有的栏杆都精雕细刻,搞得象小石桥一样满是花饰?在赵县有一句俗语:“大石桥看功劳,小石桥看花草”,就是说赵州桥工程浩大,年代久远,举世闻名;小石桥装饰华丽,另有特色。笔者认为,赵州桥的雕饰现状决不是当时造桥者的疏露和省略,而是因时因地独具匠心的有意之作。因大桥地处古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纷繁,大桥如不设雕饰,则美中不足,只堪供交通之用,不具备艺术欣赏价值。如加以雕饰,因居大河之上,其下河水汹涌,地势险要,能兴云作雨、威力无比的龙自然就成为首选的形象了,故大桥雕刻以群龙为主。但如果大桥所有的栏板全为龙雕,一则有失单调重复,二则过往行人因留意于欣赏桥上的精美画面,必致行人滞留、拥挤,容易发生事故。故精雕之处不宜太多,多则无益,于是在桥之两侧改之以较为简略的斗子禾叶栏板和宝珠竹节望柱。龙为神圣之物,倍受人们的敬爱,置于中央顶部最为适宜。大桥带有一定的坡度,行人由两端上桥而行,均是上坡路,行走多少有一点艰难,两侧的雕饰如太过醒目,容易使行人分散注意力,故以简略一般化为好。人行至桥巅,有一小段平坦路,此处登高舒目,乃观赏远近景色之佳处,行人最易在这里集中停留。但赵州桥非寻常悠闲观景之处,桥高水深,车马纷繁,实属不易久留之凶险地。造桥者预见到了这一点,为了实现对行人驱之、逐之的目的,有意在大桥顶部两侧置以气势凶猛的饕餮恶兽,使人顿见此物心中畏惧,不敢久留。从艺术角度来看,行人由观赏姿态优美、祥和的蛟龙图案,到突现阴森狰狞的凶兽,再转之于群龙之中,气氛跌宕起伏,富有情趣,回味无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