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3)保和殿:
在中和殿后。明初为谨身殿,后改建极殿。清代重修后改为现在的名称。 广九间,深五间,重檐歇山顶。 明朝册立皇后、太子时,大臣上表,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在此殿宴请蒙古和新疆王公大臣。公主下嫁在此殿宴请三品以上大员,定例宴席70桌,用羊63只,御酒20瓶。 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是殿试,但殿试处所改变多次。明朝殿试曾在太和殿,清初时在天安门外,后来在太和殿院内。乾隆后,改在保和殿内。自备考具,取前3名称鼎甲,其余称进士及第或赐进士出身。进士可在家乡树坊,每人给银30两。鼎甲3名另加50两。鼎甲3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他们插花、披红,跨马游街,从宫城的正门御路走出。这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大荣耀。 保和殿后面的丹陛御路上有一块巨大的雕石,由一整块艾叶青石雕成。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总重200多吨,此石产自京西南房山县。
4.内廷中宫
乾清门以北为内廷,是帝后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内廷门户众多,其形式雷同,虽然目迷五色,但有其建筑规律。以中轴线上的中宫为中心,两侧配以东、西六宫,成为众星捧月之形式。
(1)乾清门及广场
该门是内廷正门,广五楹、丹陛三层,各九级,周以石栏,门前列二金狮。门前广场,东为景运门(通往外东路),西为隆宗门(通往外西路)。 九卿房:乾清门东,有内左门,再东有周庐12间,为外奏事处。是散秩大臣、文武大臣、侍卫值班等待漏之所,称九卿房。 军机处:乾清门西,有内右门,再西有相对周庐各五。东为宗室王公待漏之所,西为军机处,是中央的决策机关。 "御门听政":乾清门一组建筑,清沿明制,重建于顺治十二年(1655)。两侧的值房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明代和清初的"御门听政"均在前边的太和门,自康熙皇帝起改在乾清门。咸丰以后"御门"制度遂无所闻了。 清制,凡遇斋戒之日,太常寺进铜人,陈于乾清门左,此斋戒铜人以提醒皇帝。 乾清门内之东为上书房,是清代皇子皇孙读书之处。高宗书"养正毓德"。皇子6岁来此读书。阶下有习射之所。皇帝政事之暇,与皇子王孙等习射。诸师傅中有善射者,亦可参加。宣统三年登极,其父醇NFDBE王载沣摄政,常听政于此。 在乾清门内之西为南书房,是内廷词臣的值庐,清史中,著名的"康熙除鳌拜"历史事件,即发生在此处。
(2)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明永乐年初建,正德九年(1514)毁于火,十六年复建。万历二十四年(1596)、二十五年又重建,明末又被毁。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康熙八年(1669),嘉庆二年(1797)二次重建,至今。 正面十柱,广九楹,深五楹,殿前丹陛上列龟鹤各2个,晷影、嘉量各1个,宝鼎4个。左右丹陛南出者二,东西出者一。东西丹陛之下有文石台各1个,上安江山社稷金殿,周围配置28宿象石兽。 殿中设宝座,左右列图史璇衡仪器等物。殿内有暖阁九间,每间又分上下两层,每间设床三张。 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及平时处理政事的地方。清代雍正后,寝宫迁往养心殿。此殿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按例举行家族宴。晚清时期,亦在此殿召集外国使臣。清朝有名的两次"千叟宴"皆在此殿举行。一次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入宴者1000余人;另一次是乾隆五十年(1785),入宴者3000余人,都是65岁以上的老头儿。 皇帝死后,棂柩停在此殿。 明史上有名的"壬寅宫变"、"移宫案"、"红丸案"等史载专案即发生在此宫。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一方,是雍正之后秘密立储藏诏书的地方。
(3)交泰殿
在乾清宫后,形制与中和殿相同,顺治十二年(1655)沿明制重建。康熙八年(1669)、嘉庆二年(1797)重修。 该殿是皇后每逢大典及生日受贺地方。每年春季在此举行NFDBE蚕仪式。 殿内存玉玺25块(乾隆据《周易》天数二十有五之说置之)。前4块为关外时所用。西侧陈设乾隆年间造的自鸣钟,东侧为铜壶滴漏。清世祖鉴于明阉之弊而戒内官不可干预政事之铁牌也立于此殿。殿内高悬康熙御笔"无为"二字。
(4)坤宁宫
明代建筑,清代顺治十二年,按满族风俗,照沈阳(奉天)清宁宫之制重建,明时有秋千,清明节时嫔妃们游戏于此。崇祯周皇后在此殿自尽,该殿原是皇后寝宫。清雍正皇帝由乾清宫迁往养心殿后,皇后也由坤宁宫迁往体顺堂。坤宁宫改建后,西间为祭神之所,有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东暖阁三间,为皇帝大婚之所,内设龙凤喜床。
5.御花园
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正南坤宁门,左曰琼苑东门,右曰琼苑西门,北出顺贞门。该园呈矩形,东西130公尺,南北90多公尺。园中建筑上承元代,山石树木点缀其间,庄严整齐中力求变化。在占地仅12万平方米的面积中,容纳了大小20多座、十几种不同风格建筑,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氛。 钦安殿是御花园中的主建筑,也是皇宫中轴线上惟一的宗教建筑。建于明代,内奉玄武神,面阔四间,重檐顶大殿,殿前有连理柏,是同干异根的柏树。御花园中有连理柏数株,最引人注目的是钦安殿前的一株,已有400余岁。 天一门:在坤宁门北,钦安殿南垣。嘉靖十四年(1435)四月建,原叫"天一之门",取天一生水之意。清时改天一门,是一座水磨砖造的单元券门,歇山黄瓦琉璃顶。两夹有黄瓦琉璃影壁。门前并列两个麒麟及铜鼎等。道旁奇石夹峙,门内东傍墙有石柱,刻工极精,相传为鲁班下界所凿。 象征春季之亭,名万春亭,是一座上圆下方四出厦的重檐亭。平面作十字形,基座四出陛,周围有白玉石栏。亭内原供关帝。亭东南平房是旧总管太监刘某所居。 象征夏季之亭,名浮碧亭,堆秀山东有矩形水池,周砌石栏,架池上有亭,曰浮碧。亭内有匾额"杏花春雨"、"蓬岛烟霞"。亭内天花板是五彩百花图案。 该亭东西两边可凭栏观鱼,南北通平地。 象征秋季之亭,名千秋亭,在钦安殿西南方,养性斋前。 象征冬季之亭,名澄瑞亭,在钦安殿西北方,是一座暖阁的造型,故象征冬季。 堆秀山在顺贞门东侧,太湖石倚垣凌起。山高14米,山前有喷水龙头,甚壮观。原用水桶引水上山,再灌下来,现在用自来水。山上有御景亭,山巅有石洞通亭中,洞口有御书"云根"二字。堆秀山址,原为观花殿,明万历十一年(1583)拆除。该山是重阳节皇后登高处。 詀藻堂在浮碧池北,是供乾隆读书和珍藏秘藉之所。堂中藏有《四库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于1779年完成,共12000册。《荟要》共抄两部,另一部藏于长春园的味书室,于1860年被毁;藏于詀藻堂的一部如今在台湾。堂西有古柏,号"灵柏",相传乾隆南巡时,树枯死,帝回銮后又复活。 东南角边房名绛雪轩,面宽5间,旁带一耳,前出厦3间,如"凸"字。梁间是绿竹花纹,门窗是楠木本色,窗格为"万寿无疆"。轩西向,外植海棠和太平花。轩内乾隆曾与群臣以海棠为题唱和。绛为红色,以海棠花比喻为雪片,故名"绛雪轩"。 园内有小石子和方砖铺设的小甬路。路心是方砖,两侧是用五彩小石子和瓦片组成的720多幅图画和长达300多步的连环画。有《三国演义》故事及世象画等,画中人物维妙维肖。 御花园中除上述建筑外,还有溥仪养鹿囿(天一门西南小石山旁),养性斋(溥仪师从庄士敦学英文处)、位育斋、延辉阁(西北角边房)、四神祠等。 御花园的北门-顺贞门,北对紫禁城北门-神武门。
(三)两翼
1.东翼
(1)文华殿
该殿是东翼主殿。明永乐年间建,但朱棣很少来此。嘉靖即位后,才开始大肆修造,并把殿顶的绿瓦换为黄瓦。凡遇斋居和经筵时召见在此举行。明末时殿宇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重建。殿深广各五楹。清代经筵,是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学士、詹事充任讲官,满汉各8人,每次满汉各二人主讲。
(2)文华门
在文华殿前,五楹、三出陛、九级,东为本仁殿,西为集义殿,有工字廊与后殿相通,至主敬殿。
(3)传心殿
在本仁殿东,康熙二十四年(1685)建,广五楹,内祀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帝师陶唐、有虞、王师禹、汤、文王,皆南向。先圣周公东位西向,先师孔子位西东向。
(4)文渊阁
在文华殿后,是明清两代的大藏书楼。明代此处曾收藏《永乐大典》正本,共22870卷,毁于明亡之际。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宁波天一阁重建。文渊阁制三层,上下各六楹,阁正中设宝座。阁内原藏珍本《四库全书》36000册(79337卷),除供皇帝浏览外,也允许有关人员阅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