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女真建国和“靖康之变”
  在女真贵族建立了金朝、连续打败辽军、攻占了黄龙府辽阳府等地的消息传到北宋之后,宋廷的君臣认为辽国有必亡之势,遂要乘机出兵恢复燕云诸州。宣和二年(1120年)宋廷派人浮海去与金国订立了“海上盟约”,要与金人夹击辽国:长城以外辽的中京由金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由宋军负责攻取;待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北宋则把前此每年送与辽国的岁币,照数送与金国。
  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两次出兵攻打燕京,都被辽的燕京驻军所败。到这年年底,金人由居庸关进军,攻占了燕京。这样,金人就表示不再把燕云诸州交给北宋了。后来经多次往返交涉,才又约定:金人把燕京和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交割给北宋,北宋则在原定岁币数目外加纳钱百万贯,而且同意金人把这一地区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席卷而去。北宋以这样高的代价换来的只是几座空城。
  从北宋对辽作战的过程中,从宋金交涉交割燕云的过程中,金人已经看出北宋政治的腐朽和军事的无能,到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之后,女真贵族即乘胜侵犯北宋。
  宋徽宗听到金兵南下的消息之后,不敢亲自担当领导抵抗敌人的责任,急忙传位给他的儿子赵桓,即宋钦宗。
  侵宋的金军分两路南下:西路由粘罕率领,从云中(大同)出发;东路由斡离不率领,由乎州(卢龙)取道燕京南下。西路军在太原城下遭受到河东军民的坚强抵抗,长时期被阻滞在那里。东路军在到达燕京后,由于北宋驻守燕京的官吏和军队全都投降,遂得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并向北宋政府提出要求,主要的有:输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头,绢帛一百万匹,割太原、中山(今河推定县),河间(今河间县)三镇和这三镇所辖全部州县给与金人。金军包围开封的消息传到各地之后,驻守陕西等地的政府军都迅速前来救援,各地的乡兵和人民也自动组织起来迅速向开封集中,他们开到开封四郊之后立即分别给予金军一些打击。有许多支起义军这时也把斗争锋芒转向金军,原在青州的张仙的起义军且已自动开到开封近甸,要乘机邀击金兵;李纲和种师道等人也建议增兵扼守黄河,断绝敌军的粮道和归路。这都迫使金军的首脑不考虑尽早撤退的事。然而,怯懦的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对这一形势缺乏正确的估计,他们看不出金军已陷入进退维谷的情况之中,竟然答应了金人赔款割地的要求!
  女真的南侵军队撤退之后,河北人民展开了保卫乡土的斗争,“怀土顾恋,以死坚守”,使金人不能凭靠北宋政府的诺言而劫取到三镇二十州的土地和人民。女真贵族遂再向北宋政府施加军事压力。北宋的君臣对于究竟割让三镇与否的问题,意见很分歧,然而,宋廷的议论未定,金军又分东西两路于靖康元年(1126年)同时南下。由于宋廷早已把各路的勤王之师和民兵等遣返原地,在大河两岸也没有布置足够的防御力量,金兵遂在无抵抗的情形之下渡过黄河,攻破了开封,把徽钦二帝先后扣押在金兵营中,并尽量把开封各个府库所存以及官户民户的金银币帛加以搜括。到靖康二年(1127年)的四月初一,金人便俘虏了微钦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宝贵戚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朝廷上的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铜人、漏刻,所收藏的书籍、天下府州县图,以及伎艺工匠和倡优等等,都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去。北宋政权被主人颠覆了。史称“靖康之变”。二帝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教案示例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育英学校备课组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
  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
  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农业和手工业
  宋代农业
  学生看书,列举两宋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略)
  宋代手工业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的瓷器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大名窑。理解中国为何被称为“瓷之国”。
  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城镇的兴起
  应让学生理解城镇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它是由贸易集市发展而来的。
  纸币的出现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纸币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参考课本所提供的吴泳《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海外贸易兴盛
  提问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政府支持;自身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等。
  指导学生完成自我测评。
典型例题
  落实知识点的例题
  (1)宋朝时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   (    )
  ① 福州②广州③泉州④明州⑤杭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B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宋代海外贸情况的掌握,偏重于记忆。若能结合历史地图记忆就更容易一些。广州、明州和泉州既是宋代的造船业中心,也是当时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哪个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    )
  A.东京   B.杭州   C.广州   D.景德镇
  答案:A
  分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商贾往来频繁,商品经济非常繁荣的景象。
  创新思维训练题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叙述错误的是:(    )
  A.浙江居民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    B.宋代商人能够到非洲从事贸易活动
  C.王安石看到东京城外棉花长势喜人  D.东京居民冬天烧煤来取暖
  答案:C
  分析:宋代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时推广到长江流域,王安石生活在北宋年间,东京又在黄河流域,他不可能看到东京城外种植棉花。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