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5)箭亭
在文华殿北,广五楹,周以檐廊,中设宝座。宝座东有卧碑一,刻乾隆上谕。大意是不让后代忘记骑射。
(6)撷华殿
文华殿北,绿瓦三所,为皇子所居。 东翼区内的建筑还有治牲所、井亭、銮驾库、国史馆等。 《全国文物精萃展》现在文华殿展出。
2西翼
(1)武英殿
该殿是西翼的主殿,规制与文华殿相同。明代皇帝斋居于此并召见大臣,商计国事或讲论学问。清代康熙执政后,由于他重武厚文,曾集合了许多文人学士,在此开馆编书,还在此院落内开办了印书工厂。《古今图书集成》就是编纂印制于武英殿。此书仅次于《永乐大典》,是我国大型百科全书之一,共6100余册。殿后仁智殿(今敬思殿)是明代命妇们朝贺中宫的地方。明末李自成于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在此殿称帝。清朝入关,顺治(福临)也在此殿宣告登基。乾隆中期,凡"殿本"书,均在武英殿校刊。东配殿凝道,西配殿焕章,左右廊房36间,皆贮书处。左右直房是校刊和装璜场所。
(2)尚衣监和咸安宫
武英殿西即尚衣监,殿宇二层,为皇子居处。再向西为咸安宫,即康熙囚禁长子允处,后为教八旗大臣子弟肄业处。原殿五楹,东西配殿三楹,清末毁于火。民国三年(1914),就咸安宫遗址改筑新式楼房叫宝蕴楼。 (3)南薰殿 在武英殿南。乾隆十四年,诏以内府所藏历代帝后图像迁来此殿尊藏。
(4)御书处
凡御书法贴皆于此处镌刻。稍北即西华门。
(5)断虹桥和十八槐
武英殿东有断虹桥,石质极佳,为诸桥之冠。桥上狮子甚精绝。桥北地广数亩,有古槐排列成荫,俗称十八槐。由于皇宫内树木不多,所以更显得特别葱郁。
(6)夹道
武英殿之西、咸安宫之东的夹道内,为皇子所居,乾隆时为清字经馆。 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除了上述前朝的两翼部分外,主要是后廷的东、西六宫。东、西六宫外侧还有建筑。一般称这十二处宫院为内东路和内西路。
(四)内东部
"中宫"东侧,为东一长街,有一组由6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人们称其为东六宫,该处各院落中均有主殿一座,而殿前是一座与殿名相同的门,门外左右又各有一门。
1景仁宫
该宫在东六宫的最西南方,原名长宁宫,明末更名景仁宫。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迎门的汉白玉石屏据说是元代遗物。清末为光绪帝的珍妃寝宫,珍妃死后,无人居住。主殿五楹,南向。前为景仁门,门外东为景曜门,西为咸和左门。
2承乾宫
该宫在景仁宫北,原名永宁宫,明末改为现名。顺治十二年重建。为清世祖董后所居。后为养鱼鸟之所。宣统时已满院榛芜,后重修缮。殿前承乾门,门外东为履和门,西为广生左门。
3钟粹宫
该宫在承乾宫北,原名咸阳宫,为太子居住。明隆庆年间改名钟粹宫,顺治十二年重建。清末为光绪隆裕皇后所居。宣统初入宫时,亦曾住过此处。主殿五楹南向,前为钟粹门,门外东边凝瑞门,西边大成左门。
4延禧宫
该宫在景仁宫东,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建。道光三十年(1850)及咸丰五年(1855)两次遭火,遂改名水晶宫。此后殿庑未修,只建花洞数楹,作培植御园蔬菜用。民国六年张勋复辟时,这时又为炮弹所毁,此后把余殿全部拆除,改建了一所新式库房,成为宫中第一处钢筋水泥建筑。前边是延禧门,门外东边是昭华门,西边是凝祥门。
5永和宫
该宫在延禧宫北,原名永安宫,崇祯时改为现名。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建。光绪时瑾妃居此。殿前为永和门,门外西边德阳门,东边仁泽门。
6景阳宫
该宫在永和宫北,原名长阳宫,明嘉靖时改为现名。明孝靖皇后(神宗后)曾居此。康熙二十五年重修,为贮图书之处,殿外景阳门,门外东为衍瑞门,西为昌祺门。 除上述六宫外,还有一些建筑亦属内东路范围,如御书房:该房在景阳宫之后,是乾隆皇帝鉴赏内府所藏宋版书画之处所,该处的文物,宣统时散失。 北五所:在东六宫之北,包括如意馆、寿药房、敬事房、四执库、古董房。 斋宫:在东六宫西南部,清代雍正年间建。大祀时,皇帝在此持斋。原斋戒时须去天坛斋宫,雍正警跸,改在宫内斋宿,叫"内斋"。后殿匾额诚肃殿。此处后来为帝师退憩之所。 毓庆宫:在斋宫东。嘉庆帝受封皇太子后,从撷华殿移居此宫。光诸幼时在此读书。院落、房间都很小,紧夹在二排配房之间,里面隔成许多小间,只有较大的两个敞间用作书房。 奉先殿:始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仿金陵之制。明朝以"太庙时享未足展寿思之诚",复于宫内建奉先殿。每室一帝一后,如太庙寝宫。清顺治十四年重建。 玄穹宝殿:在北五所东南。内祀昊天上帝。 东三所:在玄穹宝殿南,奉先殿北。包括南果房、茶库、库等。 内东路范围的建筑其作用屡经变化。钟粹宫、景阳宫现为织绣馆,展览织绣文物;承乾宫、永和宫现为历代陶器馆;景仁宫、诚肃殿、斋宫现为铜器馆;奉先殿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为"收租院泥塑展览馆","文化大革命"后改为钟表陈列馆。
(五)内西路
"中宫"西侧,为西一长街,街西之建筑无论形式、规制、大小等均与内东路对称,俗称西六宫。但后来屡加改造,打破了原来的格局,有的把门改成了殿堂,同时又沟通了相邻的院落,这样,比呆板的东六宫显得灵活多变了。
1永寿宫
该宫在西六宫的东南角,前为永寿门,门外东为咸和右门,西为纯佑门。初建于明,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宫五楹,崇阶五出:前三,左右各一。明阉魏忠贤,专横跋扈,曾以此地为蹴鞠(踢球)处。
2翊坤宫
该宫在永寿宫北,前为翊坤门,门外东为广生右门,西为崇禧门。该宫原名万安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五月改为现名。一向为西宫嫔妃所居。清顺治十二年重建。慈禧为贵妃时亦居此。宫五楹,前长廊,廊前列铜鼎、凤、鹤各二。廊间秋千有二。东厢延洪殿,亦叫庆云斋,西厢元和殿,亦叫道德堂。
3储秀宫
该宫在翊坤宫北,宫五楹、前三面回廊相属,东西二廊的基壁遍雕""字花纹,以碧蓝琉璃瓦为之,宝光映溢。廊前铜鼎有四,龙、鹿各二。宫外东为大成右门,西为长泰门。 该宫初建于明,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康熙二十二年(1682),拆去宫前储秀门,改建为体和殿。光绪之珍妃即在此殿被选。东厢平康室,西厢益寿斋。慈禧住储秀宫时,在体和殿用膳,每餐主食50多种,菜120多种,用肉500斤,鸡鸭100余只,由450人伺候。民国初期,宣统之"皇后"婉容居此,宫中设宝座,东为卧室,西为浴室,东厢养和殿,西厢绥福殿,后殿丽景轩,婉容将之改为西餐厅。轩东厢为猗兰馆,西厢为风光室。
4太极殿
该宫在永寿宫之西,原名未央宫,明嘉靖十四年五月(1535)改名为启祥宫。宫前为启祥门,门外东为嘉祉门,西亦叫启祥门(该殿何时更名为太极殿待考)。此处是明世宗朱厚之父(兴献王)诞生之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民国十三年之前,为同治瑜妃居所。
5长春宫
该宫在长极殿北,宫五楹,四围廊下绘有《红楼梦》故事壁画。明嘉靖十四年五月改名为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21)复改长春宫。天启妃李后居之。宣统的淑妃亦居此。宫中设宝座,西一间为卧室,西二间为书房,案上陈列各家小说,后加展淑妃的NFDBE笔小楷,东一间为浴室,东二间为储藏室,后殿为"德协坤元",西厢为承德殿,设有至圣先师神位,西式陈设。东厢绥寿殿。长春宫前之长春门,改建为体元殿,东厢怡性殿、西厢乐道堂。
6咸福宫
在长春宫北。宫前咸福门,门外东为咸宁门,西为永庆门。该宫原名寿安宫,明嘉靖十四年五月,改为咸福宫。宫三楹,明万历时,惠王、桂王共居之。清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嘉庆四年,皇帝亦常居此。同治皇帝出生在此宫。晚清时堆放什物。后面是同道堂。 西六宫经过改建后,成为4个院落,8座主殿。东南角的永寿宫和西北角的咸福宫仍自成院落。东部的翊坤宫、体和殿、储秀宫及后殿丽景轩成为一个大院落;西部的太极殿、体元殿、长春宫和后殿的"怡情书室"共为一个大院落。目前这几处院落,均为"宫廷史迹陈列"展览。
7养心殿
养心殿在西六宫南端,其位置与内东路的斋宫、奉先殿相对称。在清宫中,除太和殿外,此处亦为最重要的地方。康熙以前,皆以乾清宫为寝殿,雍正以后,即以此殿为寝宫,并在这里处理政事,召见大臣。咸丰五年(1855)文宗与僧格林沁在此殿举行最隆重的"君臣抱儿礼",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由南京召来,在此殿被召见三次,商讨镇压太平军之事;慈禧在这里"垂帘听政";隆裕太后在这里颁布逊位诏书;"复辟"时的张勋在此受赏…… 东暖阁是垂帘听政处,隔扇里面为寝宫。 西暖阁是批阅奏折、处理重要文件之地。阁内有许多套间,弯弯曲曲,光线很暗,陈列着许多佛像、佛塔。初一、十五喇嘛来此念经极富神秘感。进门迎面壁上有一幅雍正与乾隆的汉装像,画后为一暗门,以防不测。南侧有一间房子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绚的《伯远帖》。乾隆将此三件希世珍宝藏此,故名"三希堂"。 养心殿后,东边5间叫体顺堂,为皇后住养心殿时之寝宫。西边5间叫燕喜堂,是妃嫔陪伴皇帝的临时住所。 内西路除了上述主要殿宇外,还有一些重要建筑。 重华宫:原为"乾西五所"的"东二所",是清高宗(乾隆)的旧邸,即位后升为重华宫。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东庑葆中殿,是高宗书斋,叫古香斋,西庑浴德殿。每年新正在此宫侍宴太后及赐宴廷臣。联句唱和以为常例。同治的妃居此。 崇敬殿:在重华门内,重华宫前,和重华宫是一组建筑。额曰"乐善堂"。乾隆中期,于元旦后3日钦点王公大臣中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戏、赐茶、联句。将文稿贮于宝座旁的红漆盒内。东、西暖阁供佛,西暖阁有藏经。 漱芳斋:在重华宫之东,有戏台,台前对漱芳斋。五楹,穿堂通后殿。东为随安室,同治妃之印存此,西为芝兰室。 御膳房:在养心殿南院,是皇帝的厨房。皇帝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每当传膳时,御前太监高喊一声"传膳",声音从养心殿传出遵义门,一一相传,经过西一长街,传到御膳房。御膳由侍膳者传到养心殿东暖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