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第三,从《耕获图》上出现翻车,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北方人迁移南方,不仅为南方农业生产提供了劳动人手,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农业发展的速度。
第四,用《耕获图》上描绘的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跟敦煌壁画上描绘的北方一人二牛犁耕的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超过了北方。
第五,从《耕获图》上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它描绘的是江南一年两熟的双季稻生产情况。宋代江南形成较为稳定的一年两熟制,在我国农业耕作制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农业耕作制度自春秋战国实行连年种植制度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它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
优越的自然条件、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北方生产力(包括劳动人手和先进农业技术)的南迁,是促进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而这几条原因都能从《耕获图》得到启示,这说明《耕获图》是认识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形象史料,十分珍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它。
《耕获图》还曲折地反映出南宋时期江南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趋势。因为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庄主占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广种早熟耐旱的占城稻,一年两熟,目的是追求产量高,得米多。占城稻是籼稻,米质稍差,不如粳稻米好吃。南宋时中产以下的平民百姓才吃占城稻。这就足以说明,广种占城稻不是为庄主一家自己食用,而是要作为商品出卖的。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的出现也是南方农业发展的一种表现,也跟经济重心南移有关系。但这一点对一般中学生来说偏难偏深了,教师不必给学生讲解。如果有个别学生能够从《耕获图》上悟出这个问题,是创造思维的表现,教师应予以鼓励。教师有意留些发展空间,给学有余力的特长生发挥才智,这是应当提倡的教学艺术。
教案示例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育英学校备课组
讲授新课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说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中年丧妻,膝下无子,却有四个女儿,四个女儿都出了门子。这天,是老员外的六十寿辰,四个女婿都来贺寿。酒席宴上,老员外说:“我老了,打算把家产卖了,你们哪个孝顺,愿意招我,我就去跟你们哪一个过。”四个女婿听了,都争着要老员外去。老员外说:“你们也别争了,从大女婿开始,以桌上的酒菜为题,说几句话,我听着哪个说的顺耳,我就跟哪个去。”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老员外听了很高兴,二女婿不服,打断他的话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请同学们对这四个女婿的身份,按顺序每个人用一个字表示出来。
生:(略)
师:老员外这四个女婿的身份,按顺序是士农工商。那么,老员外到底喜欢哪个女婿呢?
生:(略)
师:显然老员外还是喜欢大女婿。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看看教科书P70士农工商这目,说一说老员外为什么喜欢大女婿?
生:(略)
师:大女婿是士人,宋代的士人与科举考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演示宋人科举考试图),这是教科书上的宋人科举考试图。(演示教科书p70材料)再看一下教科书p70这段材料:“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魏泰:《东轩笔录》 哪位同学根据宋人科举考试图并结合这段材料,分析一下宋代的士人。
生:(略)
师:(演示宋卖眼药图)我们再看一下教科书p71的宋卖眼药图,看看这幅图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生:(略)
师:下面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按照你们对课文的理解分别扮演一下“士农工商”这四个人。
生:(略)
师:我接着给大家讲故事,老员外喜欢大女婿,二女婿不服气,说:“爹,吃完饭,先接你老到俺们城外赵家庄住几天,你老看俺乡村好,你老就住,你老看俺乡村不好,你老就走,咋样?”同学们,我们和他们一起到赵家庄去玩一玩儿好不好?
生:(略)
师:二女婿带着大伙到了赵家庄村口的小河边,看见一位风度翩翩的老者正从一条小船上走下来,二女婿认得是陆游陆放翁老先生(演示陆游像),急忙上前唱了个大诺,陆老先生随口正在吟诗,我们看看教科书p72,谁来当一回陆游,吟颂一下陆老先生这首诗(演示: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生:(略)
师:大伙听说赵家庄有作场,急忙谢过陆老先生,搀着老员外,跑着去看作场。这里咱们按下不表,单说日月穿梭,光阴如箭,转眼到了年底:老员外和众人要向二女婿告辞,回家过年,二女婿死活不答应,非要大伙在赵家庄过年。大年初一运天早上,老员外和众人被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起来一看,门外到处在放炮,二女婿正站在门口帖对联,陆老先生则站在门口大声吟诗,老员外急忙出来向陆老先生施礼:“请问陆老先生又有何佳作呢?”陆游急忙还礼,且说:“此诗非老朽自撰,乃当年荆公老前辈所为(演示王安石像),此情此景,恰好相似,顾尔吟之。”同学们,欲知陆游所吟何诗,请看教科书p71材料。(演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和宋《岁朝图》),谁再来当一回陆游,吟颂一下王安石这首诗。
生:(略)
师:老员外听罢,笑着说“这乡下过年果然很热闹。” 二女婿插嘴说:“老员外,你老要住到五月单五,七月初七……还有热闹可看呢!”老员外问二女婿怎么个热闹法同学们,谁能替二女婿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略)
师:老员外打算在赵家庄长住下去,可其他三个女婿就是不答应,非要老员外跟他们到都城临安住些日子再做决定,老员外拗不过这三个人,只好跟着他们到了临安。到了临安一看,果然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不同凡响。要说那临安有什么热闹,我们先一起讨论讨论教科书p72、73这三幅图((演示宋“丁都赛”戏曲砖雕、男女伎乐图和蹴鞠纹铜镜图)。
生:(略)
师:我们再看看教科书P73的材料(演示: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声乐嘈杂十数里。——吴自牧:《梦梁录》)
生:(略)
师:我们最后再用3分钟时间看一看教科书P72—73城市风貌这一目,看完了,大家要给这个故事设计一个结尾,老员外到底跟谁过呢?
生:(略)
师:同学们,我今天给你们讲的这个故事,到这儿算是告一段落,至于老员外到底跟谁过,恐怕也不会只有一个答案,故事也许会继续延续下去,不过这都不要紧,既然我们了解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下面我给大家留个课外作业,课下看看教科书及有关的课外书,或在互连网上查一查有关宋代社会生活的资料,编一个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小故事。这个课外个作业,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按小组或自愿结合来做。下节课,我们搞一次宋代社会生活故事大赛,你们看如何?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史。社会生活史在过去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几乎没有什么反映,然而,社会生活史又是历史这门课程中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北师大版新教材根据新课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的要求编写的这一课,为我们解决了这一缺憾。如何教好这一课,不仅对学生学习宋代的社会史知识,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一定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从本课的教案设计思想中可以看到,本节教学区别于“传统”,体现新理念的重要方面,就是教师用一个“故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我也曾用本教案参加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举办的“课堂教学设计比赛”。遗憾的是,由于“非典”的来临,使本教案未能用于正常的课堂教学,只是在101网校进行了网上教学,所以,本课的实际教学效果究竟如何,现在我心里还没有准谱,需要进一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扩展资料
蹴鞠
在第六届民族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的蹴球,以其独特的观赏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连日来不少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纷纷在比赛场外抄写竞赛规则,打算回去学着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