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01-01 20:21:49浏览次数:635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  资料  历史  北师大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三)军机处的制度。
  军机处的制度,大凡有如下各项:
  1.办公无衙署,仅有值房。值房,位于隆宗门内、乾清门外西偏小平房内。其内,分满、汉二值房,分称“满军机处”、“汉军机处”,简称“满屋”、“汉屋”。它们之间,互不为属。这所小平房,原为板房;至乾隆初年,改建瓦屋。
  2.无专官,仅有差官。军机处不设正式官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均为各衙门官员的临时差遣。他们虽然都履行过由皇帝特简或传补的手续,但均为应差兼职。他们虽然人在军机处,但编制和职称仍旧是原来衙门的。而且他们经常提心吊胆,随时准备皇帝宣布自己“罢值”回归原岗位。
  3.无司吏。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之下无吏员。从实际上看,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一般军机大臣与领班军机大臣之间有一定的隶属关系;但在立法上却互不为属,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是所谓“枢廷义取慎密,有官而无吏”。
  4.办事无规程。军机处,从它的机构和它的职能、官员任免,以及它的权限、办事的范围和程序等等,均不予明文规定。这一机构历雍、乾、嘉三代近一个世纪都不见诸《会典》,直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虽载入《会典》,却不入《会典事例》。这样,就使得这一机构,始终被神秘的迷笼罩,更便于皇帝为所欲为地弄权。
  5.多方牵制,警戒森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太监不得在侧;一切官员不得进军机处值房,连“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处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外、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直房亦如之”;承撰所奉上谕,只准在军机处,而且必须当日毕;所在部、院事件不许在军机处处理,其司员也不准来军机处“画稿”、“回事”;由都察院派出满汉御史各一员,每天在军机处值房外纠察;谕旨的执行情况,交由内阁稽察房、稽查钦奉上谕事件处监察;所用军机处的印信也特别严加防范:“印藏大内,印钥以领班之军机大臣佩之。有事,则值日章京至内奏事处请印,向军机大臣请钥。用印毕,即送入内。……凡请印钥,以金牌为验。牌广约五分,厚一分,修约二寸,镌‘军机处’三字,直日章京佩之;封印后,领班章京佩之。”
  军机处的诸多特点,可概括为三条。其一、班子精干。合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满汉二途,军机处全部人员,也不过四十人左右,办理一国之军国政要;其二,任职官员多为才干之士,特别是军机章京,“年富力强”;其三,所带来的事实是,办事速捷,雷厉风行,始终保持着较之原内阁有更高的效率。
  三、关于清军机处的性质与作用浅析
  清军机处,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在无意之中,发现了军需房这一临时机构对于摆脱政府、加强君权的特效能之后,有意识地去加强和发展它,最后以军机处这一形式定制的。清朝皇帝就是通过军机处这一工具,把王朝的政府——内阁,排除于政务之外,并使之成为“闲曹”而有名无实,结束了秦汉以来“群权”与“相权”的斗争,促成君主极权政体的形成,把我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推至极点。这就是军机处性质和作用的简单概括。为了说明问题,现从过程入手,作一大略的剖析。
  第一,军机处本为内阁之分局。
  从机构沿革的角度看,军机处的起始阶段,是承皇帝的旨意,由内阁分设在大内的一个专办军需的临时派出机构。叶凤毛把它置于内阁“红木房”(按:即内阁批本处的别称)之后,中书科之前,作为内阁的一个内部机构,并加注曰:“军机房,即内中堂(按:内阁属下,称大学士曰中堂)办事处也。”在《大学士》条下说:“康熙年间,中堂皆在阁。余于雍正八年春为舍人(按:内阁中书一职,当时誉称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席吴鏊亦说:“至乾隆初,边事息,军机房不废。由是,大学士以下,有内外廷之判矣。”至清末,光绪皇帝也讲:“军机处为行政总汇,雍正年间,本由内阁分段。”
  从官员的任用度度看,开初阶段的军机大臣必在大学士中选简,自始至终,大学士中之亲信者,必然是军机大臣,而且“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也”。军机章京,在前期,“例用内阁中书舍人”;至嘉庆四年(1799年),始定由内阁、六部、院、寺司员中取用。
  从职掌角度看,可以说事事均由内阁分出,最后并取代和驾空内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为章京的赵翼说得清楚:“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关于这个过程,嘉庆帝说了这样一段话:“自雍正年间初设军机处,……本为筹办军务;而各直省寄信事件以及在京各衙门遇有应降谕旨,势不能纷令群工承缮,是以俱由军机处拟写、交发,令事有统汇,以昭划一。”
  第二,排斥内阁于机务之外,进而使之成为“闲曹”、“冗员”。
  由上述得知,军机处的职掌由内阁分出,并日渐扩大,而内阁的职能则向相反方向不断缩小。就在这一长一消过程中,当雍正帝改军需房为军机房的雍正八年,却升五品内阁为正一品衙门。从这里就清楚地表明,胤禛为西北用兵设军需房专办军需事宜,一年后扩大其职守改立军机房而统办军务,在把内阁排斥于军机之外的同时,对内阁采取明升暗降的伎俩,借以招摇朝野而安抚阁臣。这就足以说明胤禛自觉的独裁用心。
  随着军机处的确立,整个国家施政渠道就作了彻底的改变。由原来的内阁承旨、六科封驳,公事用题本(内阁承办)、私事用奏折(直达御前)的制度,改变为皇帝亲自书谕或口授谕旨,军机处密寄各处,肆意扩大奏折使用范围,使题本成为“例行公事”的赘文,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题为奏”,取消题本。从而,作为王朝政府的内阁,就成了有名无实的“闲曹”;作为政府宰辅的内阁大学士,即变为无公可办的“冗员”。
  第三,排斥八旗王公势力,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之成为有名无实。
  由于军机处从一开始就是为办理军务而设,在其日常活动过程中,就意外地逐步使得清初以来专门负责军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即议政处),变为“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而宣布撤销。
  上述情况,诚如《清史稿》所记:“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内阁实权,远不逮明。然其品列,皆首文班”;“清大学士,沿明旧制,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就是清王朝通过军机处这一工具,取得驾空内阁、取代议政处而取得一箭以雕的情形。
  第四,军机处是一个临时的御用的办事处所,始终不是一级国家行政机关。
  因为军机处近在君制,为皇帝办理军国政要,从而总汇全国行政,俨然如一国的政府。可是,它却从来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定的国家机构;而只是一个办理专项工作而建立在大内的办事处所,最后成为办理机务的永久性的部门。正因为清廷用军机处这样一个皇帝个人的机要秘书部门替代政府,所以就成了我国国家机关史上的一大怪态:“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第五,军机处是君权的附庸。
  如果说,明太祖朱元璋企图集一国之军政于一身而废中书省、罢大都督府,但结果证明是事与愿违。朱元璋的未竟遗愿,却在清代得以实现。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就是通过军机处这一得心应手的工具,最终实现了前人千方百计想要实现而一直难以实现的目标,把封建专制主义推到宝塔之巅——绝对君权的极权政治阶段。
  军机处由于地处宫禁,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皇帝个人直接授意和严密监视之下进行,这就达到了胤禛所设想的“人之使臂、臂之使指”的要求,为皇帝所完全控制。以军机处最大的事情“承旨书谕”或“承旨出政”来说,也只不过是“只供传述、缮拟,而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也”的传令兵和文抄公而已。可是,就是这样,皇帝还惟恐军机大臣“专擅”,而设置层层警戒;军机大臣则处处“小心”、“敬慎”,战战兢兢,千方百计地以防止“嫌于揽持”告戒自己,一言一行都要“避专擅之名”,在那种伴君似伴虎的惶恐心情下过活。乾隆年间的傅恒,开创了一人不敢承旨,个人不作书谕的作风,而得持重、老成之美名,并成了往后的军机大臣的传统作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