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复习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复习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01-01 20:25:25浏览次数:100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范文,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复习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5、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六、总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七、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八、课外阅读
《人类认识的尴尬》(见《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一<下>P283-284)
 
 
 
*文言文阅读指导(三)
阅读方略: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谈(二)
    联想已知迁移推断词义
即可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展开联想来推断未知实词的词义。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联想学过的课文推断词义;二是通过古今联想来推断词义。
(一)联想课文来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中学阶段课文中已学过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案。
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18题的B项,题面把“得全首领以没”中的“全首领”解释为指“保持高位”这对不对呢?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课文《五人墓碑记》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这一句,便可知“首领”是“头颅”的意思,“全”与“保”意思相近,“保其首领”是保全头颅,即不被杀头的意思。由此可推知其选项是错误的。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D项“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中的“信”字,给定的解释是“使者”是否正确呢?若对具体材料的语境作一些分析,知道“因他”是“经由别的”之意(“因”的意思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因”来推断),再联系《孔雀东南飞》中的“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一句,可推知D项中的“信”作“使者”解释是正确的。
(二)通过古今联想来推断词义。
把《勾践灭吴》中“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与现代汉语中“更改”的“更”联系起来,把“吊有忧,贺有喜”的“吊”,与现代汉语中“吊唁”的“吊”联系起来,词义就会不言自明。如“更”字,我们再想想,勾践为什么要“更”,“更”什么,怎么“更”呢?再在读音下加以辨析,并与“劝君更近一杯酒”中的“更”作比较,印象会更深。
根据语境断词义
确定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紧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又是专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选择了四个古今均可使用的双音节词语: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要求学生选择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放在文中,其中不能与上下文文意贯通的,即为正确答案。A项中的“私访”是指官吏隐瞒身份改换服装到民间调查,验之以后句“别获盗者”,可知符合语境,古今意义相同。B项中的“资产”,《现代汉语词典》列下三个义项:①财产;②企业资金;③金融方面术语。联系后文的“研虽为债数来”句,可知这里的“财产”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如“善于应对”,意为“答对”,若与上句“谈问玄理”中的“问”联系起来考虑,可知其意义也是古今一致的,只有D项的“绝食”,显然是指因大水而造成口粮断绝,以至千余家无粮可吃。故选D项。
在如第4题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其中A项“在郡多有出息”——一词的理解,联系上文“资产巨富”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即可推断出这里的“出息”绝然不同,而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资产的利息收益。
以上所述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若在平时便可熟能生巧,在应试时若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便不会“头发胀,心发慌,手足不知所措”了。
 
 
20.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评法、探究拓展法(借助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熟读成诵,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分析揣摩鉴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解题、作者简介及背景说明
    来:语助词;兮,语助词。用两个语助词加强语气,突出表现出作者辞官归隐的兴奋心情。
辞:文体的名称,这种文体要求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幽雅华丽、偏重抒情。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词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词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复习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