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引言包括三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内容又都包括三个要点。
第一部分,单元引言正文。它分三个要点对整章内容做了简要概述:一是说明新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二是简要介绍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是总结了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历程。
第二部分,学习要点。点明了本单元课文的三个重点内容: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教育事业的新成果,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第三部分,学习建议。在讲授本单元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三点:讲清楚各项事业发展的背景,了解各项事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关注各项事业发展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科技战略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科技体制改革和“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及成就 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 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分析图表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科技战略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建议教师在讲授时,从两个方面对教材加以处理,一是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战略决策,二是新中国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课文的引言部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取得的三项科技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它们是新中国尖端科技的典型代表,反映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二是用诗一般的语言简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弱,新中国的振兴。建议教师应对此简要阐释,为课文正文的讲解埋下伏笔。本课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知识比较多,引言对本课涉及到的两个重点问题和三个重要概念进行了提示。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引言提示的两大问题和三个概念做初步了解。
第一目“科技战略的发展”,教材以时间顺序为线,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通过本目的学习,应理解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按先后顺序归纳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弄清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是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一、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同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两个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1.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邓小平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重视,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2.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以此为指导,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3.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应该作为本目的重点进行讲解,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
第二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本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背景,着重介绍了建国后我国尖端科技发展的情况。与此相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丰富课文知识。以直观的影视、图片资料,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建议教师应讲清楚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第二,“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第三,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第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议教师在本目的教学中,注意介绍这些尖端科技成就对我们生活的重大影响。既要介绍其对于国防的重要性,更要突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目“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意义重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代表。建议教师对本目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和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袁隆平是20xx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建议教师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做简要介绍,加深学生对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的重要性的理解。第二部分介绍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建议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不要过多的扩展,可按课本内容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