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01-01 20:25:25浏览次数:629次栏目:高二历史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范文,高二历史上册教案,
科学技术 中国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杨沫和《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出生于北平。中学毕业后,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先后在河北和北平一些地方做过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等。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建国后,担任过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即以“小慧”的笔名在北平出版的《黑白》月刊上发表揭露农民遭受地主压迫剥削的小品文《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出版了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0年)、中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花》(1978年)、长篇小说《东方欲晓》;散文、文论集《大河与浪花》(1982年);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1980年)等。其中,从1950年开始创作,历时四十年,几经波折,于1989年最后完成的以林道静为小说主人公的“青春三部曲”,是杨沫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重要的贡献。“青春三部曲”由《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三个情节连贯的长篇组成,共一百三十余万字。小说主要根据作者自身的经历,以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背景,描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选择,讴歌了那些在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革命青年,掀开了他们多彩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剖析了生活本身的极端复杂性。《青春之歌》出版于1958年。是“三部曲”中影响深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历史为背景,以林道静的成长为主线,满腔热情地讴歌了一代知识分子由个人奋斗到投身革命的人生征途的心灵历程,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的青春赞歌。小说出版后受到了热烈欢迎,多次再版,发行量逾五百万册;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在国外发行;1959年又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赵树理和《三里湾》
赵树理(1906—1976),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早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即努力于文艺的通俗化工作,曾任区长和随军报纸的编辑。20世纪30年代kai始文学创作,1943年发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标志着他创作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并为第一、二、三界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小说大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成功塑造许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语言朴实生动,具有独特新颖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从1949至1965年,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年)、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部,1958年)、短篇小说《登记》(1950年)、《锻炼锻炼》(1958年)、《套不住的手》(1960年)、人物传记《实干家潘永福》、剧本《十里店》(1965年完稿,1978年发表)等。“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三里湾》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作者固有的诙谐风趣的笔调,民族化、群众化的风格,描写老解放区三里湾由于秋收扩社、整社、开渠,在社内外、党内外、四户农民的家庭内外,几对青年的恋爱婚姻当中所引起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作品从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入手,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给农村各种社会关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作品具体描写了三里湾村四个不同家庭(合作社带头人、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发家的村长、党员范登高家,富裕中农糊涂涂家,党员袁天成家)在扩社过程中的矛盾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两条道路的复杂斗争,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胜利,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理想前景,在更新的层面上揭示了农村的深刻变革。
王蒙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934年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以交响乐的结构和诗一样的笔调,深情地描写了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中学生清纯烂漫的生活。小说在修改期间,上海《文汇报》即以《金色的日子》为题选载了部分章节。由于政治原因,这部小说到1979年才得以正式出版,其被封埋的时间超过了王蒙创作时的年龄。小说出版后,成了当时中学生最爱读的书之一,并被改编成电影,受到极大欢迎。在修改《青春万岁》的同时,王蒙写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题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说写的是青年教师林震被调往区委组织部后,在工作、斗争中怎样碰壁怎样遭受挫折的故事。它是一部响应当时团中央发出学习娜斯佳(苏联作家叶•尼古拉耶娃小说《拖拉机站长和总农艺师》中的主人公,一个充满社会主义精神活力和朝气,敢于同官僚习气、保守思想等种种落后现象作斗争的年轻女农艺师)的号召,直面现实,揭发人民内部矛盾,批评党内政治不健全现象的优秀作品。小说以极其敏锐的笔触刻划了中国一个区委组织部门的真实工作状态,描写了一个年轻干部对于机关中正在滋长的官僚主义的心态表示疑惑与不满,以清纯委婉的笔墨和颇有诗意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个内涵严肃的主题,崭露了他出色的才华和锐利的思想。小说还塑造了另一个成功的人物刘世吾,他是一个颇显深度的官僚主义者,他有过光荣的历史,进城后随地位和生活的变化,精神状态却发生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变异。小说发表后,震动中国文坛,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在海内外也获得强烈反响。后来,王蒙因此被打成“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接受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以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多部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在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里,创作了小说、文学研究与评论、诗歌散文等近1000万字,获得过多项国内和国际文学大奖,作品也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艾青
艾青(1910—1996),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一度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息,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等。诗集《归来的歌》和《雪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三目,迎接挑战。本目可归纳成两部分:迎接挑战的原因和如何迎战的具体做法。
1.原因: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2.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将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带入21世纪。教材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西部地区教育三方面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做法。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的做法是,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