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范文,高二历史上册教案,
科学技术 中国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学建议:
1)对义务教育、教育改革、“211工程”等重要概念进行讲解。“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大学。
2)建议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图片和资料回放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
3)最后提问:现代中国教育是如何发展的?现代中国教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即回应了开始的“探究主要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又做出了全课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发展这一概念,建议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含义理解的程度,宏观叙述教育发展状况,然后进入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对本课教科书进行课前通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本课内容包括的三大内容:开基创业、探索发展、迎接挑战。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关于“开基创业”一目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可以利用【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帮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教材内容。
关于“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一目的教学。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比较表格和【历史纵横】【资料回放】,设计问题分组讨论、争辩、阐述,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1)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2)邓小平复出后是如何自告奋勇抓教育的?你如何理解“教育的春天”?中外历史上你还学过哪些历史事件的“春天”?(3)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据此出台了哪些大政方针?在这些方针引导下在哪些领域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取得如何成就?(4)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你能举出一些吗?这些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迈向21世纪积累了宝贵经验。你能否分析总结有哪些经验或启发?
关于“迎接挑战”一目的教学。提出问题:当前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如何发展教育加快建设这一严峻问题,党和政府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如果你是国家教育领导人,你有何更合理的建议和计策?学生可以就以上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可以通过教材的图片、表格等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
最后小结:可以用文字总结: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也可以用问题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利用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展现古今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成就,如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教材上的,从而阐述辉煌科技成就。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为什么离不开教育?从而使学生明确科技与教育的重要关系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对教育的学习。
案例二 在介绍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时,投影下列材料,加深阅读、理解、巩固。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回答:
(1)据材料一、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答案(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案例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尤其是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丰功伟绩。用投影或计算机展示邓小平高屋建瓴的英明决策方针。
△面对“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邓小平义正词严:“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在1977年8月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面对清华大学教学质量很差,邓小平尖锐地指出:那就应该称做“清华小学”、“清华中学”。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成立20年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深刻地阐述道,“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这次会议没有合影留念,邓小平同志提议把钱省下来搞教育,闭幕式只有短短的18分钟,邓小平同志讲话只用了13分钟。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与各地党政负责同志谈话时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上述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对不对?为什么?试分析一下。
解题关键:实际上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思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答案提示:上述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不对。因为文革前17年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接管改造旧教育,使教育主权回到人民手中;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建立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制定一系列教育方针,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解题关键:新中国教育事业经历开基创业、探索发展、机遇和挑战等不同的历史阶段。
思路引领:“怎样”,强调的是一个发展过程;“走过来”实际就是教育的发展过程,即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创立发展;左倾思想影响下教育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当今竞争下的教育的机遇挑战。以及从这个过程中得出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
答案提示:(1)“走过来”: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