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1.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比较。
2.通过学习,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问题探究 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春天的信息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 “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比较
春天的硕果 “双百”方针的贯彻: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之争、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情景再现
影视赏析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
“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本课引言是由一幅照片和文字说明两部分内容构成,突出表现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双百”方针的提出给科学和文艺领域带来的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问题二、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来,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在《论十大关系》中,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建国初期,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我们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把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适应的。
(3)关于知识分子会议召开。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陆定一在会议上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同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严格区别开来),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批评,但批评时决不要戴大帽子。
在本目的教学中,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给出几个讨论问题:问题一、“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1956年之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为更好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党提出“双百”方针是很有必要的。讨论中,也可以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