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范文,高二历史上册教案,
科学技术 中国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发展中国家应当优先发展教育,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解题关键: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实力,国际竞争的需要)。
思路引领: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是对的。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略
2.争鸣。
略
3.阅读与思考
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上述教育方针,再与前面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相比较,看看各有什么时代特点?
解题关键:上述教育方针的实质是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根本大计。
思路引领:两者所处的时代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大区别是:前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后者,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
答案提示: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特点: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改革开放后,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的战略思想。
(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 冯益慧)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由于中国文化落后,知识分子少,特别是由于学校里的政治教育薄弱,脱离实际,现在的青年学生还远没有摆脱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的那种骄傲自大的劣根性的影响,以至他们在新中国的学校里受了多年教育,还不懂得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甚至还在劳动人民面前摆架子。
……
因此,现在已经得到了一定书本知识的中小学毕业生,应该毅然决然地、愉快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特别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获得生产斗争的实际知识,使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促进自己的提高和发展。
──《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刘少奇选集》下卷)
历史事实证明,解放后十七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照耀下,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对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旧教育制度进行了多次抵制和斗争,教育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但是,由于刘少奇一伙网罗一小撮叛徒、特务、走资派,把持教育部门的领导权,疯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
──姚文元(1974年10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现在差不多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建国以后我们自己培养的,特别是前十几年培养出来的。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2.课文注释
希望工程
1989年3月,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创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一年的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这项救助活动被命名为“希望工程”。“希望工程的宗旨为:取诸社会,建立基金,公诸社会,造福孩子。“希望工程”的资助方式为: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中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为贫困乡村新盖、修缮小学校舍;为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希望工程的实施范围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重点是国家、省级贫困县。目前希望工程工作的重点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希望工程的目标是: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失学现象,配合政府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希望工程”首先资助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小学张胜利等13名失学少年。1990年4月,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手拉手──全国城乡小伙伴携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活动,掀起了“希望工程”的一个高潮。1990年5月,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援建的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省金寨县落成。1992年4月15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京隆重推出“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基金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实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这项计划标志着“希望工程”的升华。1994年1月,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决定在全国实施“希望工程──1(家)+1助学行动”。1997年4月,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为协助政府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郑重推出“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极大成就,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希望工程得到了以小平同志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热情肯定与赞赏,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1990年9月5日,邓小平欣然命笔,为希望工程题写了名称。后来,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先后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表达了对农村少年儿童的关怀和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关注。截止1996年底,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9.78亿人民币,救助儿童154.9万名,资助建设希望小学3634所,希望工程不仅推动了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激发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倡导了时代新风尚,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革前17年的中国教育发展:
(1)建国后对旧有学校的接管和改造
建国之初,全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对旧教育体系实行接管和改造。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首先接收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级公立学校,采取了“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办法。1950年12月,按照政务院《关于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接管了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21所,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约1500所,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的威胁与封锁,甚至冻结了中国在美国的财产。1950年底以后,开始首先接收和处理了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随后接受和处理了接受其他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自办。这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维护了我国作为独立民主国家的教育主权。1952年9月以后,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1956年这项工作基本结束时,共接办了私立中等学校1412所、小学8925所。还有65所的私立高等学校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全部改为公办”。与此同时,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2)新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时期,开始建立新中国的教育体系。
1949年9月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有关教育体系的基本设想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949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问题。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作了明确的规定,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制度的确立。此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1957年同1953年相比,在校学生人数,普通学校中高等学校增长130.8%,中等学校增长125.2%,初等学校增长25.8%,幼儿园增长156.6%,盲聋哑学校达到0.8万人;成人学校中,高等学校增长1753.6%,中等学校的成人中学增长989.9%,初等学校增长355.8%,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在结构、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开始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新建立的教育体系,在教育结构上,主要是推行了初等、中等教育的三轨制,即普通中小学、工农速成初中级学校和业余初中级学校同时并举的方针。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院系调整。类型上,将过去普通大学拆散,只设少数文、理两科的综合大学,其他则分别按工、农、林、医药、财经、政法、师范、体育、艺术、语言等学科。设置专门学院。通过调整,全国综合性大学由55所减为14所,工科院校则由18所增加到38所,师范院校有了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所增加到37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