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01-01 20:25:25浏览次数:629栏目:高二历史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范文,高二历史上册教案,科学技术  中国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课文的导入。建议教师结合引言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倍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并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关于“科技战略的发展”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探究相关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对科技发展提出了哪些战略决策?什么是“科技发展远景规划”、“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战略决策是如何实施的,结果如何?党和政府科技发展决策的侧重点前后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列举党和政府的科技发展决策,归纳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结合三个阶段的科技成就,并与旧中国科技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与科技成就的取得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得出新中国的成立、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是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的结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党和政府科技发展的决策进行前后比较,结合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找出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
关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目的教学。与本目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影视资料、图片资料为主,通过情景再现,帮助学生了解本目相关内容。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核科学、火箭导弹技术、卫星技术、航天技术等几个部分,向学生介绍新中国尖端科技发展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建议教师向学生先提出问题,比如新中国科技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这些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学思之窗】中邓小平的讲话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师所准备的影视、图片资料,在看完以后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解答相关问题。在本目的学习中,建议教师适当增加对一些优秀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比如钱学森和邓稼先,使学生了解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勇于创造的精神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关于“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一目的教学。教师可由人口问题导入。教师先提出问题──世界人口激增带来哪些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指出饥饿和粮食问题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问题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呢?引入对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的学习。本目对袁隆平研究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交代比较简略,建议教师可适当补充丰富袁隆平的事迹,并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做简要介绍。关于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可结合本目【历史纵横】中有关生物技术的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杂交水稻的地位和意义的理解。
关于课后小结。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通过对各项成就作用意义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奋读书的志向。
在小结时,可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建议教师提出三个相关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策与科技事业的进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在此基础上归纳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目时,用计算机、幻灯片、投影等形式介绍两组共四幅图片。第一组:图片1—原子弹爆炸实验;图片2—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第二组:图片3—大亚湾核电站;图片4—秦山核电站。
引导学生认识核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探讨应该怎样正确的看待核科学的发展;强调中国对核科学发展所坚持的一贯立场和态度。
案例二  向学生介绍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几位著名科学家。以此做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可通过采访、上网查询、查阅历史资料和报刊等搜集相关材料,了解三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三位科学家的主要科技成就,了解其影响、作用和地位等。在此基础上,让同学谈谈在了解了几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后的感想和启示。
通过这一活动,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同时,用优秀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案例三  在“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一目学习中,可以设计由人口和粮食问题引入。通过计算机、幻灯片、投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两幅照片。
第一幅: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第二幅: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这是一幅埃塞俄比亚妇女的照片,她已经被饥饿逼到了生命的边缘。只要有一点点食物,就可以挽救她的生命。她的嘴无力的张开,却没有可以咀嚼的东西。人们正在用水壶给她喂水,试图缓解她的痛苦。这是因为饥饿走向死亡的千万个过程之一。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解题关键:“两弹一星”的重要影响
思路引领:“两弹一星”与中国国际地位、国家兴旺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邓小平的这段谈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解题关键:新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思路引领:科技发展总体状况;具体科学技术成就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解题关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思路引领:杂交水稻的优势;杂交水稻对中国的意义;杂交水稻对世界农业的意义。
答案提示:杂交水稻增产明显,南优2号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杂交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杂交稻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二、学习延伸
1.思考题:结合历史背景,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解题关键:中国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的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