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上】22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一上】22 寡人之于国也

01-01 20:25:25浏览次数:120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范文,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上】22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

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

>>《【高一上】22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idian55.com网]www.qidian55.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其中:在文章开头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中,宜让学生掌握“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之”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

下载word文档压缩附件点击下载此文件

>>《【高一上】22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idian55.com网]www.qidian55.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高一上】22 寡人之于国也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