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主要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制度。“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原道》)“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传道”“师道”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当时的封建秩序。《汉书·儒林传》说:“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正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能行古道”,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道了。何况,李蟠的“通习”,也与“今之众人”的“耻学”和“童子”的“小学而大遗”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耻学”是糊涂的,“小学”是不明智的,应该反复学习研读的是“六艺经传”,是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无疑,从语境角度解读《师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把“传道”“师道”“能行古道”等等“道”义作为理解的重点。准确把握“道”的实际内涵是“儒家思想”,要从“传道”的角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可以说作《师说》是韩愈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抵制由佛教影响造成的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所作的一次努力。
唐代的古文运动崇儒复古,提倡散体,为唐代散文革除六朝骈文旧习作出了很大贡献。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韩愈以他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优秀的古文创作,为该运动的后继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师说》正是这样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由儒学复兴和政治改革所触发,以复古为新变的文体文风改革的核心是“文以明道”。这一主张与现实政治紧相关联,也成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论依据。“明道”是为文的目的,“为文”只是明道的手段。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
这里的语境(情景语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课文背景、写作缘起,本文由此窥测文意,所见深弘而远大,对老师备课有参考作用。只是“语境一”言之过详,“语境三”则过简(好像表意未尽)。详者略之,简者详之,庶几可称完善。(刘真福)
>>《第二册 第六单元 从语境角度解读韩愈的《师说》》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idian55.com网]www.qidian55.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二册 第六单元 从语境角度解读韩愈的《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