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中心小学 戴雪琴
教学要求:
1、 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灵活运用这一规律。
教具、学具:手帕和夹子,小棒和圆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今天的课就从做游戏开始,看看哪个小朋友先发现游戏规律。
二、新授
活动一:晾手帕
1、这是一个晾衣架,(上面有两个夹子),我这里有一块手帕,谁能帮老师用夹子晾上去?
2、师再拿出一块手帕请学生晾。
3、刚才晾一块手帕时用了几个夹子,晾两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
4、再拿出两块手帕,现在一共有几块手帕,像这样夹一共需要几个夹子?
5、如果老师一共有六块手帕,一共需要几个夹子?
6、小兔子乐园也像我们这样晾手帕,它们一共晾了九块手帕,你猜它们一共用了多少夹子呢?
活动二:观察挂图
1、 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到底用了几个夹子?
2、 继续观察这幅图,你还发现哪两个事物间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3、 学生观察汇报,师板书。
4、 师生小结:两端的事物比中间事物要多一,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少一。
活动三、动手操作
1、 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你能摆出这种规律吗?
2、 学生汇报,再次体验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看书本49页,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3。
3、看第2题,图中人在干什么,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你觉得什么是“两端事物”,什么是“中间事物”?
①独立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借助工具试一试。
②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要锯成8段,锯几次?9段呢?60段?
4、同学们已掌握规律,老师要表扬几位思考速度极快的同学,(一男一女地上台)
①他们的排列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规律吗?
②如果老师要变成今天我们学习的规律,可以怎么做?
③如果将他们围成一个圆,你说他们之间是不是两个男生夹一个女生或两个女生夹一个男生?
④男女生人数一样,像这样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数相等了,这种现象生活中也常见。
⑤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师生小结
五、课作:《补充习题》30页
《找规律》教学实录
活动一:晾手帕
师:这是一个晾衣架,(上面有两个夹子),老师这里有一块手帕,谁能帮老师用夹子把它晾上去?
生抢着要上台夹。师让一位学生上台夹。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块手帕,再给你一个夹子,你能像这样晾上去吗?
生思考片刻,马上积极举手要求上台夹。
生:用夹子夹在第二块手帕的中间,其余学生立刻举手要求帮忙。生夹对了。
师:刚才我们玩的是有关“手帕”与“夹子”的游戏(板书并出示小黑板)
(1)块手帕用了(2)个夹子
(2)块手帕用了(3)个夹子
师再拿出两块手帕
师:老师现在一共有四块手帕,像这样夹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生齐答7个
师:小兔子乐园也像我们这样晾了手帕,它们一共晾了9块手帕,你猜它们用了多少夹子?
生齐答10个
活动二:观察挂图
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走进兔子乐
园就知道了。
出示挂图,生验证是10个夹子。
师:你在这幅图上还发现哪两种事物间也有类似的规律?
生1:兔子与蘑菇1个隔1个排列,有7个篱笆8只兔子。
生2:篱笆与木桩也是间隔排列的,有12个篱笆和13个木桩,篱笆的个数比木桩少1。
师:这一组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的那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我发现它们开头一个和结尾一个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开头和结尾一样的事物我们叫它“两端事物”,而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在中间的叫“中间事物”。你能表述一下“两端事物”与“中间事物”之间的关系吗?
生1:“两端事物”比“中间事物”多1。
生2:“中间事物”比“两端事物”少1。
生齐说规律。
活动三:摆小棒和圆片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小棒和圆片,你能摆出这样的规律吗?
生动手操作。
师让先摆好的同学把摆的图形画在小黑板上。
生1:我摆的是 ∣○∣○∣○∣,两端的是小棒,中间的是圆片,小棒比圆片多1,圆片比小棒少1。
生2:我摆的是 ○ — ○ — ○,两端的是圆片,中间的是小棒,圆片比小棒多1,小棒比圆片少1。
… …
活动四:寻找事例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规律的事物,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1:地面铺的地砖与地砖之间有一条缝隙。
生2:手指上一截一条线。
生3:衣服上的扣子。
师:开头一粒扣子,结尾是一粒扣子吗?
生3:不是,这个例子不是。
生4:我的同桌衣服上的条纹是这种规律。
生5:拳头上有高有低,也是这种规律。
… …
活动五:实际运用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例子需要大家帮忙解决。打开书到49页,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生独立思考完成。
生1:广告牌有24个,因为电线杆是“两端事物”,广告牌是“中间事物”,广告牌比电线杆多1。
生2:桃树有74个,因为柳树是“两端事物”,桃树是“中间事物”,桃树比柳树少1。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第2题,图中小男孩在干什么?(锯木头)这儿有我们所学的规律吗?(有)
师演示截粉笔。
师:我锯了( )次,锯成了( )段,那段数与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可以用剪刀剪小纸片,完成第2题,同时思考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生边剪边思考问题。
生1:锯3次能锯4段,因为我发现段数比次数多1。
生2:段数是“两端事物”,次数是“中间事物”,所以锯成6段要锯5次。
师:大家找到了规律,能不能快速抢答?
锯7次能锯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要锯成8段,锯几次?9段呢?60段?
师:同学们已熟练掌握规律了,老师要表扬几位思考速度极快的同学。(一男一女地上台,三男三女)
师:他们的排列是我们这节课学的规律吗?(不是)
师:如果要变成今天我们学的规律,可以怎么做?
生1:去掉一个男生就是了。
生2:去掉一个女生也行。
生3:还可以加上一个男生。
… …
师:如果将他们围成一个圈,你说他们之间是不是两个男生夹一个女生或两个女生夹一个男生。
生观察后齐答是,并有惊奇的表情。
师:像这样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数相等了。这样的现象生活中也常见。
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为什么排成一直线的时候两端比中间多1,围成一个圈的时候两种事物就相等了?
生互相讨论
生:排成一直线两端的事物只利用了一次,两端就会比中间多1;围成圈的时候每个事物都用了两次,这样两种事物就一样多了。
师:说得真好!你掌握今天学的规律了吗?
【反思】
课上完,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规律认识得不错。但认真回顾一下,有令人满意的环节,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在包场集体备课时主讲老师提到如果直观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学生的回答肯定不会完全围绕所讲内容,而会发散很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一开始就设计“晾手帕”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通过数据的显示,学生很快
找到了规律,然后在观察图,学生能立刻找到类似的两种事物,并能说出他们之间的规律,较好地体现本课所要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