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全标识
教学目标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能用安全标识的三要素(色彩、图案及形式)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合适的安全标识。
3.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设计安全标识。
难点:设计的标识要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教学过程
1、 提问导入:
(1)出示各种安全标识,让学生对标识有初步的了解。
(2)教师提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哪些安全标识,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3)学生回答:我在变压器旁边看到过当心触电的标识;我在包装箱上看到过小心轻放的标识;我在……
(4)教师小结:安全标识可以分为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具有禁止、警告、提示的意思。
2、分辨标识:
(1)分类出示各种标识,让学生分别从形状、图案、色彩三方面进行讨论。
(2)禁止标识:圆形,红色+黑色;警告标识:三角形,黄色+黑色;提示标识:方形,绿色、黑色、红色等
(3)出示有禁止攀爬、当心触电、小心轻放等安全标识,让学生思考张贴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
(4)教师提问:为什么好的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作用?
小结:安全标识利用一定的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刺激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校园内外应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如:楼道口、阳台上、教室里等
(2)探讨:怎样设计才使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形状的含义清楚而醒目?
(3)要求:你准备为学校设计一个怎样的安全标识?
4、 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中存在的共同性和个别问题加以指导。
(1)画面构图时主体要画得大,外形要标准。
(2)颜料运用时要控制水分,运笔要概括。
(3)如果选择张贴室外的安全标识,可以运用防水的油画棒或者丙烯颜料。
5、小结与拓展:
(1)课外分小组把安全标识张贴在校园合适的位置。
(2)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注意人身安全。
3、童谣童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2、难点: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二、教学过程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1)交流创作思路。(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1)小结本节课内容。(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教师)准备编排童谣童画集。
二、教学过程
1.朗诵童谣。
(1)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
(2)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3)教师小结: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4)教师提供创作建议:从不同角度思考,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考虑不同画种的特点;注意为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浙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