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四-九年级语文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四-九年级语文教案

01-01 20:25:25浏览次数:769栏目: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范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  故乡  年级语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四-九年级语文教案,
  师: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感受到了“我”内心的渴望。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实际上“我”的思想是不是能够代表作者的创作思想呢?
  生:能。因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师:说得很好,对小说创作的意义有较深的理解。那么,除了肖像、称呼有如此大的变化外,中年闰土还有哪些变化?
  生:语言上有变化。
  生:老师,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
  生: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生:我觉得他既谦恭又含糊,说明他很迟钝麻木。
  师:嗯,这个感觉很到位。
  生:闰土的动作神态也发生了变化。
  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少年时的“怕羞”“高兴”,天真活泼,变得“欢喜”“凄凉”,像石像、木偶人。他的动作比较迟疑,(朗读)“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
  师:为什么“怕羞”?为什么“欢喜”?
  生:少年时怕羞是因为第一次见面,不熟悉。中年时欢喜是因为重逢。
  师:重逢时不禁流露出的欢喜,说明儿时的友谊是那样美好地保存在记忆里。
  生:对,是自然流露。
  师:很好。那么“石像…‘木偶人”又说明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因为生活苦,闰土已经变得跟他的年龄很不相符,非常老,而且已经迟钝、麻木了,一点生气都没有。可怜的人!
  师:说得好。(板书:衰老、迟钝、麻木、司怜)
  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可以从文中找到吗?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生:天灾人祸。
  师: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生:把未来寄托给神佛。
  生:他迷信。
  师:对。
  师: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把闰土的变化归纳一下。中年时的闰土话语中失去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像一个木偶人”)。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方面的巨大变化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迫的结果。
  师:请分小组讨论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反映当时社会很黑暗,农民生活很苦。
  师:嗯,他是一个代表人物,代表那个时代的农民。
  师: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写他的种种不幸,就是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板书:农民生活痛苦)
  师:那么,见到儿时好友发生如此变化后,“我”有什么想法?
  生:同情闰土的疾苦,但又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
  师: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板书:同情、不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在小说中作者着力描写闰土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四》,来自www.qidian55.com网!http://www.qidian55.com

上一页  [1] [2]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四-九年级语文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实录四-九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