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七年之痒[一位青年教师的七年教学工作反思]
01-01 20:21:01浏览次数:661次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标签: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语文教学论文,
教师 教学 青年 七年之痒
我的七年之痒[一位青年教师的七年教学工作反思],
从大学到中学后,刚好七年。按通常的说法,七年之痒,不知这“痒”作何解析,就我而言,七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彻底摧毁我的雄心壮志,把我牢牢地钉在教师的行当上,过着所谓的日子了。想起大学毕业那会儿,还整天拿着高等课文孜孜不倦,现在,让我干其他什么,如考研,考公务员,简直是讽刺。当你无路可走的时候,除了怀旧,剩下的,就只有困惑与反思了。毕竟,痒,总是需要挠的。
一、教与不教
本来这不是问题,现在却越来越成了问题。语文天生重要,语文也天生难教。最初的三年,人还年轻,充满激情。对上课,思考的不多,就凭感觉,瞎教瞎胡闹。当时也没成绩压力,和我搭档的老教师,或说是正当令的年轻教师,以上课精彩著名。所以,差一点应该,好一些倒出问题。其实,也没问题,以他的知名度,没人敢说什么。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得过且过,三心二意,背单词,想考研。说实话,最后的中考,成绩也不赖。到了高中,情况发生了变化,经过教研室的调研,平时不显山露水的我居然一下子冒了出来,还评价说早就应该上高中,原先的三年屈才了,说得我一惊一诧的。高中三年,是我教学觉醒的三年,也是迷惑的三年:语文,高中语文,怎么教,要不要教?那时与我搭档的一个老师年纪也不轻,就他的教学水平,比我要差,但成绩不比我差,有时还高我一点。这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产生怀疑,究竟哪里出了问题。课堂上学生总是很配合很努力,他们的学习态度,没得说。自己的教学呢,后来开了几次公开课,也受到教师的好评,结果却仍是如此。就此我曾做过许多的调整,毕竟,语文主要靠学生的兴趣,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阅读的积累,不可一蹴而就。但是最终仍失败了。学生高考分数的相差无几说明了一切。教与不教,教得好与坏,就语文来说,也许真是梁惠王五十里笑九十里的现实版。
二、学与不学
本来也不是问题,现在也成了问题,并且成了大问题。早年当学生的时候,总是很乖,很听话,每门课程,包括语文,总是很投入。现在则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江河日下,有些认真的,因为真的兴趣,或因为老师在,因为单元考试也许还用得着,骨子里,依着他们的智商,很清楚,语文,学与不学差不多。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在所有的学科当中,语文最需要学,要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最强大的耐心与感觉。不过,这些东西都是铺在路上的,和课堂关系不是特别密切。造成这样的误解,一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高考只认分数,只认总分,与其把时间花在吃力不一定讨好的语文上,还不如做其他的。在应试的大背景下,语文的竞争力显得无奈而苍白;二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热火;三是语文的检测方式不大合理科学,经常出现好的考差差的考好的现象,这是最难将息的。至今,对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论调我已有了较为现实的认识,让我疑惑的是,据说在重点高中,这种现象倒有愈演愈烈之势,学生基本是捧着数理化雷打不动,阅览室、图书馆,几乎门可罗雀,文学社的活动也有一搭没一搭。这样反过来看,普通高中倒是在搞素质教育,或似乎更接近素质教育。这简直是悖论,天大的悖论。
三、技与道
在庄子的哲学中,“道”与“技”有密切的联系,但“道”又超越单纯的“技”,谓之“进乎技”。在语文教学中,道即人文,思想底子;技即技巧,教学设计,两者从理论上讲,该是统一的,前者统领后者,后者服务为前者。但理论一旦和现实发生关系,马上成了摆设,华而不实,高处不胜寒。教学设计要精心,这精心两字弄得辛苦,老师辛苦,学生也跟着辛苦。就我自己的设计和所观摩的公开课看,精心的最好注解,就是挖好一个一个的陷阱让学生钻,学生稀里糊涂钻了,就是教学的成功,反之,只能讲不够精心。如讲《世间最美的坟墓》,在基本落实了有关内容后,老师狡猾地问,怎样把坟墓变的更美?学生兴奋,八仙过海,设计出种种方案,一番热情洋溢之后,有一学生终于醒悟到了说,老师,这样的坟墓就是最美的,还需要其他的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大家会意的微笑中,这堂课也达到了高潮。这样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心,这样的课堂气氛也不可谓不好。然而,究其实质,是教师的一次阴谋的得逞,是对学生的一次欺骗。这样的技即使如何的高超,也是和“道”背道而驰的。高中三年,我就多次做过类似的案件,原先只觉得快活,快乐学语文,扪心自问,实在有愧。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教学也引起很多非议,最大的原因就是这老兄把“技”登峰造极,推向极致,却忽略或说未能很好地强化“道”。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要老老实实上好课,这老实应该是指“技”与“道”的水乳交融吧,而我距它仍有十万八千里,不知如何老实。
四、模式和个性
这是就作文来讲的。作文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解决了作文,基本也就解决了语文。 就我的观察,近几年随着话题作文的流行,高考作文出现一种极其可怕的现象,即语言诗化内容空洞文体不明或翻来覆去捣鼓那几个古人的文章往往高分。作文应该是放飞心灵的牧场,各呈异彩的舞台。现在,经过高考的实战与验证,摇身一变,有了一定的套路与模式并像流行歌曲一样流行开来。如果说普高的学生由于基础的缘故,语言的诗化不是好掌握,但对重高的来说,当不在话下了。只要强调一下首尾的装饰,排比句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就是在“技”的层面多下点工夫,就能立竿见影,把你手下的作文整的齐整,像从一个模子弄出来似的。这样的作文,说实话,读着挺可怕的,这样的复制近乎致命。但事情就是这么邪,它们是应试的宠儿,且屡试不爽。必须承认,应试作文和平时作文有些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没后者自由,可是有些根本性的东西,两者仍是一致的。是现实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以模式蚕食个性,以复制颠覆创造,以虚假篡夺真诚,以僵化谋取高分。在作文教学的路上,四年前我就诚惶诚恐了。郑板桥作画,称“画到生时是熟时”,我没这样的造诣,所以,惶惶以至终年。
五、新与旧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是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战从《北京文学》滥觞之时。作为一个感觉迟钝又心不在焉的新手来说,我对这些并不是特别感冒,除了惊讶于论战的激烈,佩服于表达的犀利,欣赏于观点的偏颇,并没放在心上,毕竟,和我远着呢。后来,别无选择,只能和语文发生亲密接触的时候,高中新教材又恰好在全国铺开,课改的风潮也借着新教材的东风,热火朝天。我那次在教研室的调研下引起教研员的注意,据说教学以朗读为主,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说实话,当时我是瞎猫给碰上了,对教学理念教学技巧之流,我从来未放在心上。想不到,一不小心,居然与新课改扯上了。但不久就陆陆续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新动态,如洋思教育模式,一堂课教师的教尽量控制五分钟以内;如多媒体教学,从平时的公开课到优质课比赛,一律要制作课件,否则,以教学理念落后论处;再如研究性学习,据说是找到了中西教学差异的根本之所在,在这样的高调下,课内研究,课外研究,研究之风弥漫校园,惟研究是举。可以说,类似的新观念像一个个小丑,你方唱罢我登场,弄得不知今夕何夕。这两年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也许是怕局势太乱,不好收拾,新课标在一片歌舞升平当中,闪亮登台一统江湖了。对新课标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何况作为实验本的新课标?我们似乎更没有必要一切以它为准绳,不敢越雷池半步。不久前,曾有慷慨之士对于漪、钱梦龙等语文大家发起近乎惨烈的进攻,对新课标,却鲜有说“不”的。偶尔在网上读到一两篇,也是隔靴搔痒,绝大多数的民间人士,保持沉默或全盘接受。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又似乎让人看到文革期间人手一册语录全国一片红的景象。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故意抵触新课标,我只是觉得,就是因为它是新的,所以更需要我们继承“旧”的精华,结合实际,对它进行佐证和丰富,以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我们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啊。
后记:
对于这七年,原先未提笔,感觉有很多话要写,写到这里,又觉得写的差不多了,许多内容都包括进去了。现在让我回过头来评价所写的,不知用什么语言好。如果真要找一些词来,那就是真实而大众化。我觉得它们是幼稚的,属于日记,属于私人聊天,属于人人所见而又懒于表达的。而我挠了半天,其实只是发了一通牢骚,和治疗,和反思,差着十万八千里。不过,依目前的国情,类似的现象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可以肯定的是,我说得有点杞人忧天或庸人自扰。。
作者邮箱: wzzx@sina.com
,我的七年之痒[一位青年教师的七年教学工作反思]
《我的七年之痒[一位青年教师的七年教学工作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