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qidian55.com网 www.qidian55.com]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和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声体在振动,声音靠介质传播。
难点:声音靠介质传播。
教具:
演示用:两支同频率的音叉和共鸣箱,铁架台,泡沫塑料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水槽,水,两块石块,多媒体系统。
学生用:文具盒,橡皮筋,梳子,硬纸片。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淘.教.案.网.[www.qidian55.com])
[引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声音,广播声、电铃声、流水声、汽车声,……。大家按照老师的课前要求利用所带物品,自己想办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如:铅笔轻敲文具盒发声,嘴巴对笔筒、笔套吹气发声,用硬纸板拨动木梳齿发声,……。判断学生已兴趣浓厚,此时恰到好处地追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现在我们用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学生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学生实验2、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学生实验3、用手摸着自己颈前喉头部分,大家齐读“声音是怎样产生”;
“同学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反过来也可以启发学生用“捂、按、捏、握”等方法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出声音。最后在学生实验、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为了加深印象,老师再做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1、敲响音叉,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用手握住音叉,再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
同学们举一些发声体振动发声的例子。
教师补充:人说话、歌唱时的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学生自己找找感觉)。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角,左复翅上有音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迅速左右开合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声鼓——振动发声。蜂、蝇、蚊靠翅膀振动发声。所以说,发声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的耳朵?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作媒介吗?声音可以通过哪些介质传播?
演示实验2、真空铃实验。把一
只闹钟(或电铃)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随着空气逐渐抽出,而钟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了。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钟声又逐渐加强。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声音靠物质传播。
演示实验3 、取两个相同的音叉,照课本P25图3-2放好,敲响左边的音叉,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和左边音叉靠近的小球是否运动。
结论: 气体能传播声音。
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靠的是空气传来的。
演示实验4、在盛水的水槽中,用两个石块,互相敲击,你能否听到石块的敲击声?
结论 :液体能传播声音。
学生实验4 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然后在桌子下面用指甲轻刮,你能听到声音吗?
结论: 固体能传播声音。
同学们例举声音的传播。
教师补充:
(1)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逃,表明水能够传声。
(2)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到网里。
(3)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的动作整齐一致,是因为听到了水上的优美乐曲。
(4)“土电话”能传声。
(5)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从而得出: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蹬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1)比如赛跑时,看见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
(2)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闪电后,才能听到雷鸣。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阅读“一些物质中的声速”。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一标准大气压、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小结:引导学生得出
1、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2、声音要通过介质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作业:
1、例举两个发生体振动的实例。
2、例举两个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