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古诗词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浅谈古诗词的欣赏

浅谈古诗词的欣赏

01-16 15:56:05浏览次数:991栏目: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标签:高考古诗词鉴赏,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题, 浅谈古诗词的欣赏,

溪东学校 曾志岗

  课改之潮滚滚向前,其势之猛,探讨之烈,可谓前所未有;各种理论,各种观念,亦是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可谓蔚然壮观。而所取得的成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值得关注。执教多年,身在其中,也激起一腔热血,开始潜心于“如何教”及“如何教得更好”的教学研究中。近来教学古典诗歌,偶有心得体会:我认为,古诗欣赏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遗忘点。古诗虽短,但其语言的高度浓缩及技法的纯熟,均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故为文浅谈之。

  一、读诗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到今,诗人灿若群星,佳作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令人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便是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可以开拓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理。然而很多学生不喜欢读诗,或者浅尝辄止,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一个人不喜欢诗,他的文学趣味就低下,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物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他还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作为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话是相当有份量的。因此培养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可一扫而过。

  二、如何读诗

  古有云:“不学诗,无以言。”看来古人相当重视诗教了。其实,我们今日之教育在这方面也是相当重视的。不管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选进了大量精美的古典诗歌,便是个好例证。那么如何读诗才更有意义呢?

  我想,首先要领会诗歌语言的妙处。语言是文章之衣,不同文体其衣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质感上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其外观的绚丽便一眼判定它是好的。我们应该品它的质然后再定论,诗歌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说,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甚至是音乐感。一个语感较好的学生往往能一眼看出一句诗中的精妙字眼或词眼、一首诗中的奇言佳句,这如同书法中的“涨墨”手法,会直逼你的视野。例如,在教学生研读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时,很多学生大赞“愁杀”一词用得妙用得绝,该诗有这一词顿时熠熠生辉,倘换成别的词语立刻就会黯然失色,且诗人那种哀婉惜别之情顿减。再比如,在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学生便能点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该诗的经典之笔,它对仗工整,一洗送别诗酸楚婉依的情调,意境开阔,气韵不凡,音调爽朗,独标高格,比之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为豪迈超脱。学生说得好,我心亦乐之,并把“愁杀”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来品隐藏在它们语言背后的感情。而后,我让学生活学活用,用“愁杀”造句。结果学生造出的句子令我大加赞赏。在此引一二共享:“楼台里,花影扶疏,暗香盈袖,可是清冷的月光愁杀了我望乡的双眸。”“一池清波,一帘思绪,是谁愁杀了那含苞欲放的郁金香?”学生所造之句不能不说体现了一种诗意美,巧妙地运用了“愁杀”一词,使句子更显得情凄意冷。由此观之,学生已经较好地领会到了诗歌语言的妙处。当领会与运用融为一体,我想他们的作文肯定会具有诗意美的。推敲语言,点俗为雅,点石成金,将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大法宝。这在作文教学中我是屡试不爽的,在此不赘述。

  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是有情感的。因此初中生读诗还可以透过意像、意境来揣摩诗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情感大多不是直露的,它往往言此而意彼,写景而融情,托物而言志。因此读的时候不能走马观花,而应下马赏花,看其形,观其色,闻其香,让思绪飘飞,花非花,花象征的是一种圣洁之美,如此方能称为“赏”。比如,学习王维《山居秋暝》可以通过清泉、翠竹、明月、碧莲等意像让学生领会空山秋天恬静、清幽的意境美;比如学习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可以通过杨柳、杨花等意像让学生体会别离依惜之凄美;再比如,在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只要能扣住相关意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等,便能体会到其中的惆怅、孤寂、悲凉之情了。情之于诗,如同水之于山,无水山则失去灵气,无情诗则为枯槁一茎,也便称不上是诗了。所以,读出诗中情并与之融合进行情感体验方能叫“用心”。我总是提醒学生:“读诗,切记用心读,而不是用眼读。”

  当然,读诗,能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大多学生能够做到的。而通过想象、联想去分析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便有一定的难度。这是读诗由读形到读情到读理的过渡,是形趣到情趣到理趣的升华,是逐步完善读诗的必经之路。至于这个环节,老师的引导便相当重要了。诗歌的特性是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因此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诗歌的内蕴;通过想象,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比如在欣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在逆境中没有消沉颓唐反而乐观向上的豁达襟怀,我简单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并顺提了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当学生看到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也就很容易为诗人蓬勃的朝气进取的锐气所感动,从而体味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大凡艺术要登大雅之堂,其韵味必定佳,诗歌也不例外。读诗能够体味其中的韵味,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了。此种读因各人阅历及文化素养、审美观点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解读的分歧,实属正常。对于初中生来说,可以不必强求这种高层次的阅读。

  三、结语

  读诗的方法固然很多,而“品语言、读情感、悟主题”是其中一法,它注重循序渐进,注重细嚼慢咽,注重情感的体验,注重思维的开放。因此,可以较为全方位地把握一首诗的妙处。一个学生,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而能在“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朱光潜语),实在是精神可贵,收获亦当不浅。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学诗歌不应该只停留于读与背,不应该停留于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听,因为它们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麻木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我想,诗歌宜品,宜多角度地揣摩,不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绝不罢休。“一花一世界”,一首诗便是一篇文章,一首诗便是语言便是写作技法。因此讲好一首诗胜于讲解千首诗,学生会读一首诗其它诗就迎刃而解了。


 ,浅谈古诗词的欣赏
《浅谈古诗词的欣赏》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