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字教学中,有时会遇到疑点、难点,我经常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发现、去解决。
比如在学习《借生日》课后的四个生字“今、正、雨、两”时,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首先是学“今”字时,出现了一个疑点,“今”字的第四笔到底是“横折”还是“横撇”呢?学生们有的说是横折,有的说是横撇,他们为这两种意见争拆不下,此刻,我若直接告诉他们说是“横折”,那有一部分学生肯定会口服心不服。于是我想,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去得出结论吧。于是我让他们翻到《语文》书的最后一面《汉字笔画名称表》,让他们找出“横折”和“横撇”两种笔画,仔细观察这两种笔画写法的异同,再与田字格中“今”字的第四笔进行比较,经过认真的比较,热烈的讨论,最后全班同学的意见一致了。此刻,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兴奋而满足的小脸,我分明感受到探究学习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再如“雨、两”这两个字,还在学生预习新课时,杨宇哲同学就对我说:“黄老师,我发现‘雨、两’这两个字有点相似,只是里面有些地方不同。”听了这话,我很为这位同学的仔细观察感到高兴。于是在写字课上,我表扬了杨宇哲,并问学生:“看着这两个字,你们还想到了什么?”李傲兰立即举起了手,她说:“我看见‘两’字,想到里面有两个人,表示数量是两;我看到‘雨’字,想到里面的四点就像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从空中落下!”面对这如此精彩的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已经插上了想象的双翅,在探究的课堂里越飞越高!
生活中学语文,语文中学生活,语文教学和生活教育相结合在一起,实现双向互动。
体验生活。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漫长的积淀过程,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多一份心,多一双眼睛去洞察,去感悟生活,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如《借生日》这一课,主人公小云收到了妈妈给她的生日礼物布熊,可听说妈妈老忘记自己生日时,她把自己的生日借给了妈妈,把妈妈送她的布熊又送给了妈妈。课文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深深的母女情。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课文中的这种感情的。因而,在课前,我让学生给妈妈洗一次脚,听听妈妈的感受。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把自己的体验和课文内容有效结合,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不断地激发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在立足现行文本的前提下,整合优化各种学习资源,让语文课程资源大气,开放,精致,和谐,让学生知识的形成更具网络化。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魏 婷】
〖浅谈“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寻求切合点,教学内容生活化·将生活带进课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是义务教育课程一项新型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突破口,是我国素质教育下"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改革的重要体现。
所谓“口语交际”,其核心就是“交际”两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与沟通,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提高口语交际水平。下面,我就此谈几点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童趣横生,文质兼美,而且在选择时,注重了从学生的观察视野入手,加强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老师在教学时,可抓住教材与生活的切合点,将一些生活场景或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彩,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如《借生日》一课,老师可请学生将家人给自己过生日的情景记录,照片或拍摄的录像等带到课堂上互相交流,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很自然地理解了妈妈为什么说“我忘了生日”。然后再让同学结合“小云”的做法,想想“我”会怎么给妈妈庆祝生日,说一说,议一议,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小学 李 琳】
〖打开心灵之窗·巧设问题,教书育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成人对这句话都是耳熟能详。正因为其中充满了丰富的哲理,所以这句话几乎人人都知道。是呀,每一颗心中深藏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每一颗心装满了各自的理想追求,每一颗心的思维方式,衡量事物的尺度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应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是冷冰冰地阐述客观材料,而应触动儿童的心灵,并点燃信念之火,以达到在教书过程中教人的目的。”苏姆霍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曾经说过:"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正是语文教师的崇高使命,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联系学生实际,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呢实践证明,语文思想教育一旦与学生的实际巧妙而紧密地联系起来,便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收到超乎预料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学习课文《借生日》一课的时候,在讲述中我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你们想为妈妈做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争先恐后讨论发言:以后要记住妈妈的生日,每年送生日礼物;自己生日的时候别忘记感谢妈妈的辛勤养育;平时要多关心妈妈……一个简单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心里的温情,学会孝敬父母,达到“育人”的目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江彩云】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快乐天堂〗
我似有所悟,迫不及待地拿出课标重新阅读,课标中说:“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决定再试一试。
新教材第二册有篇课文叫《借生日》说的是一个小女孩要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的故事,上这一课时,我决定把所有孩子的妈妈邀请到学校来。
一上课,我就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有个共同的秘密,就是要──”没等我把话说完,孩子们欢呼起来,“就是要为蓁蓁过生日!”接着我进行课件演示:由远及近的生日蛋糕,闪烁着烛光,温馨的《生日歌》大字幕上显示:祝蓁蓁同学生日快乐!孩子们的热情被彻底引爆了,不约而同地围成一个圆圈,为蓁蓁祝福。之后,我把蓁蓁请到台前问她:“你有什么想法要说吗?”她说“我很感动”,眼泪随即掉下来,在场的所有孩子都被感染了,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最有意思的是在学习课文质疑答难时,当我问道:“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一个胖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很奇怪,哪有妈妈会忘记自己的生日,她们都把生日记在挂历上,怎么会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上次我妈妈过生日进还到酒店里请客呢!”“我妈妈买了三层的大蛋糕”被这么一揭露,坐在后面的妈妈有些尴尬,这与课文内容也相反,于是我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妈妈也该好好地享受一下了,但无论如何,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一颗爱孩子的心不变。”在课堂的最后,我深情地说:“在这世界上,妈妈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为了抚养我们长大,日夜操劳,都过早地衰老了。”然后所有的孩子抱着自己的妈妈以及所有听课的老师一起动情地唱起《烛光里的妈妈》。此情此景,不知怎的,我的鼻子一酸,竟热泪盈眶,母子真情感天动地啊!。在这堂课上,孩子的精力特别集中,情感特别丰富,发言特别精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自然而真实的情感融合带来的美好教学氛围,让学生真真切切有所体验和感悟。这样民主、充满个性,思维活跃而又快乐的课堂,能让孩子的精神生活得到自我超越。孩子们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课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更重要的,在快乐中他们提高了素质。谁又敢说,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班里的孩子当中不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作家、科学家、思想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