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

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

01-01 20:21:49浏览次数:156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标签: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语文教学论文,课堂  荷塘月色   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
  我故作不解:“这就怪了!易维佳说的和熊昕说的好像都是对的,因为她们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据。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 
  唐懋阳说:“不矛盾。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吴秦科说:“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 
  虽然吴秦科的发言基本上是转述课文后面的分析文字,但我仍然肯定了他读书的认真。  我继续问:“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学生们来不及举手七嘴八舌地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学生说:“他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好极了!”我忍不住赞叹道,“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是吧?” 
  “对,对!”许多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 
  我继续说:“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有学生问:“李老师,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我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我停了片刻,又问道:“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王驰问:“‘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我把这个问题扔给大家:“谁能帮王驰解答这个问题?” 
  有同学说:“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 
我没有多做评论,只说了一句:“我基本同意你的观点。” 
  这时,王驰又举手了:“我想通了,作者的确是在强调‘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对了,”我说,“我们昨天不是说了吗?揣摩语言要怎么样啊?” 
大家纷纷说:“联系上下文。” 
  “对。刚才王驰之所以‘想通’了,就是因为他联系了上下文。还有哪些同学有问题?” 
  一位女同学问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我不明白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我仍然不急于解答。 
  没有人举手。我提示道:“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多数学生回答:“没有。” 
  “为什么?找出依据。” 
  唐懋阳举手站了起来:“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www.qidian55.com 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我有意暂时打断了他的话:“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同学们纷纷点头称。 
  “但是,”我故意设疑,“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唐懋阳接着刚才的话说:“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有学生下面接嘴说:“而且朦朦胧胧的。” 
  我提醒大家:“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唐懋阳说:“‘缕缕’’渺茫’。” 
  “对。”我总结道,“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刚才唐懋阳说了,这是比喻。但我要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学生看完后,我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学生笑了起来,我接着又说:“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因为,这是——”我故意等同学们接嘴。 
  “通——感!”大家果然心领神会。 
  “好,还有什么问题?”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有人问。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我问学生。 
  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我继续追问。 
  同学们回答:“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对。”我决定这里稍微扩展一下,“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 
  看着学生不解的表情,我继续说:“‘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哦,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我继续发挥:“你们看,咱们的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学生情不自禁地接了上来:“道是无晴却有情。” 
  “对了。这里的’晴’实际上谐哪个qíng呀?” 
  “感情的情。”
  “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这时,又有同学举手了:“李老师,我还有个问题——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她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女同学举手站了起来:“我理解,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是‘一丝的颤动’,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不少同学点头表示同意她的看法。 
  我问刚才提问的同学:“你同意她的说法吗?” 
  她点了点头。 
  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一些词语,便说:“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呀?” 
  学生点头,好像说:这还用说,当然可以啦! 
  “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我说:“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