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 课 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1、中日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背景:封建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
动因: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的要求;
舆论、理论准备: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发动改革,特别是运用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
内部、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有所发展。外部条件是资本主义发展,列强侵略的同时带劲西方文化。
领导力量:在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封建统治集团,维新派依靠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后来还有由清政府实行的清末“新政”;日本是以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封建性浓厚的改革派领导,是以日本天皇为旗帜的;
主要内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对本国的政治体制有所改革,同时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2、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洋务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
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举办了一披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上: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撒谎能够实行军事改革; 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向西方
的内容 中国的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且还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结果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
不同结果的原因 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日本:
政治原因:两国统治者的阶级基础不同。 中国: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封建地主阶级处于统治地位,特别是封建顽固势力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职制度为目标。日本:
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 会
背 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 革
的
进 程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 际
环 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结果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强国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反动势力更加紧密地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课中思考题:
1、想一想,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不是。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客观上在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
2、材料二、三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
(1)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电信等方面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固守原来的传统;
(2)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注重适时而变。
李鸿章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顽固地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保守性;
森有礼站在日本改革派的立场上,既尊重祖先,又保持学习外国的好的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3、材料四反映出的情况与中、日两国的改革不同有什么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1)材料四说明中国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来自于统治者的腐朽与落后及各国的干涉;
(2)而对日本来说国际环境相对宽松,国内阻力较弱。
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17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课中思考题:
1、你怎样理解两个“凡是”?
这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体现,两个“凡是”本身是绝对化和行而上学的,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以狭隘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其实质是在拥护毛主席的旗帜下,以行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左”倾错误路线,反对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你对此有何看法?
遵义会议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依次重要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称得上是“社会注意时期的遵义会议”。
3、有人说,乡镇企业是“以小挤大,以土挤洋,以落后挤先进”。你怎样理解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开始出现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六业齐上”的兴旺局面,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4、试分析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有何异同?
同:都是建立在社会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区别。都有计划、有宏观、有政府指导。
易: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5、想一想,党的“十六大”在反腐问题上和以往有何异同
同:都坚持彻底的惩治腐败,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易:党的“十六大”要求把反腐问题制度化,上升到党的政治任务的高度。
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市场经济如何能在更大程度上调控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区别在哪里?
市场经济能够通过供求关系调控资源配置,当某种产品供大与求时,价格下跌,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这种产品或转产。相反,当某种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升,生产者或利增多,就回汲引其他微利或无利行业的生产者转移到这一产品上来,从而达到调控资源配置的效果。
区别:对资源的配置手段不同。宏观调控主要边县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主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计划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国家的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