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
历史 思考题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
另一方面即日本为本民族利益进行对外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给日本人民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阅读与思考:
下图反映了明治年间东京的情况,试找出文明开化带来了哪些生活习俗的变化?
交通方面:使用近代交通工具; 衣着方面:穿着西式服装;
建筑方面:出现西式建筑; 文化方面:西方的基督教得到传播。
解析与探究:
分析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对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各种态度,并结合课文总结出正确的应该怎样?
材料中反映出的态度有:
(1)积极学习、吸收西方近代文化;(2)盲目排斥外来文明;(3)彻底否定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4)为了政治需要而做出西方文化的姿态,迎合外国人习惯
正确态度:
(1)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明,改革自身文化中的落后因素,跟上时代潮流;(2)在接受外来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特性,善于学习和利用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民族的富强发展。
自我测评:
1、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1)废除藩国制度和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取消登记身份制度和武士特权,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经济上推行殖民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为日本奠定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3)文化教育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改造落后习俗,发展近代教育;
(4)政治上,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的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新兴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为明治维新提供了社会基础;(2)武装倒幕后,改革派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政权,为改革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3)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全面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文明成果,对日本社会的落后因素进行改造,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4)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集中力量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1)明治理维新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历程,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经济方面: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政治方面: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确立了近代宪政体制;文化方面:近代文明的传播改变了日本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2)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第15 戊戌变法
课中思考题:
1、 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道理;(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的偶像低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2、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大意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棉队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www.qidian55.com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主观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4、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那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1)维新派和帝党
(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
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一个新圈套。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收回权利是有限的。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
5、这些问题说明什么?
说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
6、“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二人的献身精神边县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同意:
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同意:
(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
解析与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
差异:(1)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2)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3)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联系:(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2)清政府不注意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自我测评:
1、 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简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主张:实行变法,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主要内容:
内 容 颁布的新法: 改革旧制: 作用 局限性
政 治方 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 济方 面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 化方 面 普遍社论里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军 事方 面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2)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3)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