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欧洲宗教改革
课中思考题:
1、旧的意识形态能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占统治地位吗?
不能够,以宗教改革为例,宗教改革前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要求打破旧的天主教会的沉重束缚,所以不能。
(随着新的饿社会形态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日益发展成熟,它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为其进一步发展服务。)
2、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
(1)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是一个王权日趋强化的民族国家,那里的宗教改革首先是自上而下发起,从王室利益需要出发而进行的,其结果主要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都铎王朝的统治。(2)此外,英国没有像德国和法国那样发生宗教战争,也是由于有比较强大的国家力量起到了控制全局的作用。
3、耶稣教会为什么要不择手段进行传教?
(1)耶稣会成员绝对服从教皇和上级,他们深入宫廷权贵,开办医院和学校,运用一切方式为天主教服务。(2)其主要目的是为维护天主教的政治、经济利益,从思想上控制人的精神世界。(3)在海外传教中,它一方面充当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4、今天的世界是否已经完全实现了宗教宽容?
(1)在基督教各宗派之间,基本上实现了宗教宽容。但是,在不同的宗教之间和其它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实现宗教宽容仍需时日。(2)“冷战”结束以后,宗教冲突更显突出,并且与民族冲突、政治冲突、经济冲突等交织在一起。提倡宗教宽容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与探究
1、阅读以上材料,说明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天主教会的区别?
原因:材料一表明教会要掠夺德意志人的钱财;材料二表明教会通过兜售赎罪券骗取德意志的钱财;材料三表明路德愤起揭穿教会的骗局,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
区别:教会主张通过教会赎罪和得救;路德主张真诚的悔过就可以得救,无须经过教会。
2、结合以上材料,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思考宽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1)“异端”的本意指非传统的宗教派别,是一个宗教用词,在希腊文原文中,意思是“选择”或“选择的行为”;在《圣经》中引申为党派的意思,指一群信念相同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在基督教的历史中,总是在某一宗教斥责另一宗教时使用,故在基督教的语境下“异端”一词有负面含义。在教材给出的材料中,“异端”基本上符合上述本意,指的是非正统的或与某一教派、某一区域的宗教信仰不一样的人。进一步看,称别人为异端包含着排斥异己和思想文化专制的意思,违背宗教宽容的原则。
(2)现代社会中,宗教纷争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实现宗教宽容,有助于维护人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自我测评
1、结合历史背景,阐述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在欧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控制着各阶层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拥有巨大的政治权利,占据大量的财富和经济资源,是欧洲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和主要支柱。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教会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因此,必须打碎教会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桎梏。
(2)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与世俗政权的勾结与争斗,教廷和一些教士的极端腐化,都使得各阶层民众对之日益不满。上述这些矛盾在得意志尤为尖锐,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的首先发生。
2、结合马丁路德的主张,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路德初期的宗教改革主张可以归纳为:(1)“信仰得救”即“因信称义”的原则。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靠教士的监督和干预。(2)《圣经》高于一切,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3)建立廉洁教会,反对教阶制度和繁杂的礼拜仪式,主张神甫可以娶妻(4)政教分离。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宗教手段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
(1)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席卷欧洲的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2)它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响应,个别国君大力支持,部分贵族也积极投入。(3)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俭教会的要求。(4)它和文艺复兴运动并称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两大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课中思考题
1、比鲁人孔子和齐人管仲的思想差异
提示:孔子尊崇西周的礼制,反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是法家思想的先驱。
2、从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风格、文化传统、施政方针等方面分析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
提示:生存环境及经济基础:(1)鲁国地处古黄土层地带,经济以农耕为主,民风淳朴守成;(2)齐处于沿海地带,有工商鱼盐之利,生活富足,民风奢侈开放。
政治格局和文化传统:(1)鲁国处于军事战略要地,为西周宗室,文化上充分体现了西周的礼制;(2)齐国地处偏远,为异姓诸侯,礼法控制相对松弛,在风俗上对周俗多有变革创新。
施政方针:(1)从孔子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实践来看,鲁国具有重视既有的秩序、反对改革政治传统的环境;(2)齐国则是春秋列国中较早进行改革并富有成效的诸侯国。
3、分析汉、匈风俗差异的原因。
提示:汉以农耕经济为主,生活环境和政治秩序相对比较稳定。匈奴为游牧经济,生活上迁徙频繁,政治上多战乱和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