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教学目标:
1、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法指导:
复习时,要求学生必须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扩展到对各类制度的沿革的了解。对不同的制度进行适当的比较,同时与当今的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高考展望:
1、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利弊概括和总结。
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其与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联系,并与热点问题结合,加强认识和理解。
★知识整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体)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属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政治体制,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和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
4、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君主权力;②加强思想控制;③变更中央机构;④注意选拔官吏;⑤加强地方控制。
5、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所决定;②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王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中央及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④文化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③不断加强思想控制
8、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因此,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分析和探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保证政治制度的举措,是扩大统治基础的手段,历代统治者对此皆为关注。纵观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从家世、财产发展到德才,形式日益严密,标准也渐趋公平、客观。
制度 朝代 内容 评价
军功制 秦国 按军功受爵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察举制 两汉 西汉:以德才为标准
东汉:以门第望族为标准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最主要途径
科举制 隋朝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实质: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积极作用:①扩大官吏www.qidian55.com,巩固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素质;③加强中央集权;④促进文学繁荣。
消极作用:①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造成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②八股取士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③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④八股取士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北宋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实行糊名法
明朝 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文体有严格的规定,称“八股文”(八股取士)
三、中央官制
1、历代中央官制
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各项行政事务。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机构,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政令。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北宋: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
清朝:清朝入关以后,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后者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③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四、古代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官员;
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元朝:中央设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
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有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和平民。
五、主要兵制
1、府兵制:源于西魏的鲜卑族,实行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实行军民异籍;隋朝沿用,实行军民同籍,兵农合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增加府兵数量,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唐玄宗开始实行,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军队,但易形成军阀,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3、保甲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保丁平时务农,战时作战,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4、猛安谋克制: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作为社会基本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八旗制度: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把女真人编制起来,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六、地方行政制度
①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权利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过分封制,但很快形成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②郡县制。商鞅变法,在地方废分封,行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行省制。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