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

01-01 20:21:49浏览次数:973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历史  思考题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
4、材料反映晚明社会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提示:风俗变化的表现为:(1)拜金主义盛行;(2)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某些意义上的提高,绅士们出于金钱的考虑与他们交游通婚;(3)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亦体现出一些奢华和市井的符号。
其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历史背景方面:如张居正改革大力推广一条鞭法,不但促进了白银的使用而且加强了农民、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在客观上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把倡导贞节新风当作巩固政权、嘉保太平的重要保证?
提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其原因。
一:秦兴起于偏僻的西陲,被中原认为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故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就极力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这一过程有利于秦的强大和实现统一,当然也有利于巩固其统一。
二:关于会稽刻石,顾炎武认为,过去越地“欲民之多,而不复禁其淫 ,传至六国之末,而其风犹在,故始皇为之厉禁,而特著于刻石,以此与灭六王、并天下并提而论,且不著之燕齐,而独著之与越。然则秦之任刑虽过,而其坊民正俗之意,故未始于三王也”。
三: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控制,以稳固统治。
6、彼得大帝为什么要剃须易服?
提示:革除旧的风俗习惯,促进俄国风俗和文化的西化,推动俄国的改革。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的变化一般来说是一次全面的社会改革所必不可少的一环。
7、请思考,乾隆皇帝与彼得大帝在对待礼俗、礼仪,以及改革图强方面的态度有何差异?这种差异对清朝和俄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差异:彼得大帝是主动学习西方的礼俗、礼仪,这与他学习西方、改革图强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他所极力推动的改革的一方面;乾隆皇帝固守传统的礼仪制度,妄自尊大,无视西方技术等比当时中国先进的东西。
影响:彼得大帝成功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8、孙中山为什么要革除前清官厅称呼?归纳辛亥革命至今称谓及交往礼仪的变化,说明移风易俗的社会内涵?
 (1)逐渐消除旧时代的残余影响,体现社会平等。
 (2)略。
第12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中思考题:
1、读过19世纪的俄国文学作品吗?你对那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俄国现实有什么感受?
  19世纪的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反专制、争自由、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文学的主旋律。如:
果戈里: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31~1832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问世,书中赞扬乌克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揭露封建主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米尔戈罗德》收入四篇小说,其中《塔拉斯•布尔巴》是历史题材,塑造了哥萨克英雄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爱国主义精神。1842年果戈里发表长篇小说《死魂灵》,作品以俄国“病态历史”而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而其批判的深刻在俄国长篇小说中,果戈里是第一人,所以《死魂灵》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车尔尼雪夫斯基:1855年发表著名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
普希金: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2、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为什么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A、俄国工业发展较晚;
B、封建性(农奴制度残余)和依赖性(外国资本)较明显;
C、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其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D、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
E、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成为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并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它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而未涉及上层建筑领域,沙皇专制的封建政治体制没有变更。所以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3、“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这三条改革措施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1861年“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度后,俄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这就要求政治体制方面也作出相应调整;  “解放”法令实施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也随之逐渐消亡;  沙皇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于19世纪60-70年代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较重要的就是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它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社会规律的具体体现。它们都是俄国通过改革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4、在俄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变革之间有什么关系?
 列宁说过:“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的话说明,在国际战争中失败往往引起国内的革命或改革运动,即“战争引起革命”。俄国这方面的例证主要有:克里木战争引起了1861年的改革、日俄战争促使1905年革命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二月革命等。
5、有人说:“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斯托雷平改革的客观效果来看,可以赞同这一说法。
(1)斯托雷平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和稳定沙皇政权,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或者说主观上想促进革命的爆发;(2)但其改革“扶强抑弱”,富农愈富,贫农愈贫,社会矛盾愈发激烈。改革没有缓和俄国的社会矛盾,反而使占有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失去了对沙荒的信任,在客观上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阅读与思考:
欣赏下面这幅著名油画。谈谈你的感想。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表现了沙皇统治下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它以有力的造型和豪放的笔法,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野蛮剥削;同时也表现了蕴涵在他们身边的力量;也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依然非常落后,内河航运主要靠纤夫拉帆船。
解析与探究:
想一想,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变革有何影响?
国际环境对国家变革起推动作用。国家如不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就会其他国家赶上,并破坏本国或所属殖民国家的经济,从而导致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此时,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国家要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自我测评:
1、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革命也开始进行;
(2)由于封建农奴制的存在,农民生活贫困,俄国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与西欧国家;
(3)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又使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4)为缓和矛盾、挽救统治危机,亚里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2、简析“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A、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B、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过度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C、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并获得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
A、改革不彻底:实质是地主对农民进行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前提下进行,当农民“解放”后,实际上已一贫如洗。
B、改革并未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俄国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带来不良影响:不仅农民购买力底,国内市场也不能充分活跃,而且广大农民对改革不满,农民运动又发展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相关文章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