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一物理教学反思范文,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技能 物理教学
物理教学技能课后的反思,
罗吉老师接口说道:“昨晚,听说上这课,我也慌了。以前没上过这部分,会上出什么结果,心里没有底。
后来又想,自己有教学经验,这部分也不难,怕什么。
现在看,我过分自信了。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
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
“实验,做了;讨论和总结,也进行了。该做的都做了,按理学生应掌握了,可--”罗吉老师直叹气。
“可能是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本校一个老师说。
“不,”罗吉老师摇头,“可能还有更深的原因。”
“比如,在我们眼中,液体就是液体了。可你看到,小孩不这样想,认为有红色的液体、可吃的液体、可燃烧的液体……”
“对,小孩认为只有某些特殊的液体,才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博士说。
罗吉老师内疚道:“这怪我,液体种类太少。”
“你的意思是──”教授说。
罗吉老师说:“多用几种液体,就不会闹出’酱油可以吃,不会热胀冷缩’这种笑话。”
教授摇手笑着说:“那倒难说。假设除了醋外,常见的各种液体学生都做了,然后问醋会不会热胀冷缩,你猜会怎样?”
罗吉老师微笑不答。
“不会,因为醋是酸的,和其它液体不一样。”教授模仿着学生的腔调说,引得在座的人笑了起来。
“怎么会这么难呢?”罗吉老师困惑不解。
博士解释道:
“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
比如: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
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
又比如: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
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对一件事,孩子的理解可能和我们完全不同。”教授说。
“罗吉老师很有感触地说,
“比如,做水的实验,
管里的水柱升高,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
可学生并不这样认为,
一会儿说水多了;
一会儿又说水没多,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
“为什么一会说水多了一会又说没多?”教授敏锐地问道。
罗吉老师说:“我到现在也没搞懂。”
博士解释说:“说明学生心理存在冲突。”
“什么冲突?”教授追问。
“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实验现象冲突。”博士说。
“请具体一点!”
“每天喝水用水时都看到:往容器里加水,水面上升。
可实验却是:没加水(装置是密封的),水却上升了。
这就是冲突!”
“孩子如何解决这个冲突呢?”教授问。
“认为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把水挤上去了。”博士说。
“为什么要这样解决?”教授问道。
这问得太怪了,全场的人(包括教授本人),都一时答不上来。
突然,教授拿起一个装置,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受热,这里面的水会怎么样?”
“上升。”
“为什么上升?”
“当然是热胀冷缩哟。”
“热胀是什么意思?”
“就是水的体积增大。”
“没有加进水,怎么体积会增大?”
“水松了一点。”
“那为什么受冷体积会缩小?”
“水紧了一点。”
教授兴奋地叫道:“听到了吗,水松了一点,水紧了一点,这是什么意思?”
“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其实,到了这时,博士不用说了,大家早就明白了。
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
原因之一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
清楚这点,罗吉老师心理轻松了一些。只听她问道:“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层困难呢?”
“实话说,我也是刚才与大家讨论时才想到的。”教授说。
“以前,你没听过这堂课?”罗吉教师问。
“听过,就是前不久在其它地方听的。”
“他们上得如何?”校长急切地问。
“效果很好,学生掌握了热胀冷缩。”
“他们是怎么上的?”罗吉老师问。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在听课过程中,我向孩子借了课本。当翻到上课这页时,我僵住了。”
“为什么?”别人问道。
“课上要问的问题以及标准答案,早已记在上面。”
“啊,敢如此作假!”人们叫了起来。
教授说:“研究课要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研究的价值。
你们的课就很好,可以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可以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讨论研究。
说心里话,听到这堂课,我感到高兴。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学习热胀冷缩还会有这么多的困难。”
座谈会结束了。专家们离开了实验区。
后来,罗吉老师的处境怎么样?没有怎么样。她并没有因这堂课而受到责难;反而因这堂课,她受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他主持的一项教育部的课题研究。
原载于《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
[课后反思案例]
关于《比热容》的课后反思
[ 作者:周大兵 芜湖市第38中学]
在9年级物理课程中,关于物质比热容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其中比热容的单位、物理意义以及应用物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尤为困难。最近我在上这节课时,却被课堂中的几处意外吸引了……
我在讲完了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因素--"物质的种类"的实验探究之后,我便水到渠成地引入描述物质特性之一的物理量--物质的比热容,讲完了定义我突然联想到以前讲速度、密度、功率、压强等物理量时也是先讲定义,后由定义推导出公式,如此我便让学生一一回答了速度、密度、功率、压强等物理量的定义和公式,重点是在由定义导出物理公式的演练。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便顺理成章地导出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Q/(mΔt),这种引入物理公式的方法在我们初中物理教学中随处可见,然而我在当初备课时却只有淡淡的一笔,在讲完比热容公式之后我深感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意义深远,同时物理研究方法的传授和素材又是如此简单。
www.qidian55.com
接下来讲完物质的比热容的单位和物理意义之后,我便介绍书中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以前我讲比热表很简单,告诉同学们水的比热在表中最大,同时介绍水的比热大的具体应用,然后注意各种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而今天我或许是受到上面课堂教学的启发,便向学生布置了如下的问题"请同学们用2-3分钟时间看看比热表,从中寻找、总结出你认为具有规律性的观点。"
过了一会儿,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出在比热表中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同的物质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噢!我心里一振,这不正是我想要告诉同学们的观点吗?可是今天是学生自己讲出来的,于是我微笑地点点头,同时说:"回答的很正确,请坐下!"。
"老师,我看出固体比热容小于液体的比热容。"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我微笑地点点头,示意他坐下。
"老师,物质的密度越小,比热容就越大。"一学生又补充回答道。
你再看看是这样吗?对这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我这样说道。
这时学生的热情似乎被我的反问降了温,于是我又说同学们要仔细看看这张表,得出结论之后,最好从表中举出例子。
经过一会的沉静,一学生举手到:"我认为物质的比热容不仅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同时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的比热容与冰的比热容就不相等。"
我不禁哑然,这个学生的回答让我憾颜,因为在前面介绍讲物质的比热容时。我讲"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其它因素如物质的吸放热、温度的变化、物质的质量等无关,真没想到这个学生的回答竟然弥补了我的疏忽。……
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思索问题并搜索出有价值的观点,这比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效果明显强烈得多、有效的多,有时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同时这不正是课程改革和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体现吗?或许我们的教学正是缺少了这样的开放和变化,也许这样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物理教学技能课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