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地理教案八年级地理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01-01 20:21:49浏览次数:948栏目:八年级地理教案
标签:初二地理教案范文,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暂无联系方式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500米的丘陵、平原地区,城市数占全国的82.8%,尤其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市分布密集。在海拔高度500米~2000米的低山、中山、高原区,城市数约占全国的15.8%。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城市数约占1.4%,这一区域,是我国典型的城市低密度区,如占全国面积25%左右的青藏高原区,只拥有全国0.75%的城市数。由此可见,我国城市体系地域空间分布也明显地表现为“低密高疏”的特点。 总之,我国城市存在纬向、经向、垂直分布不均的规律,这种城市地域分布特征的形成,不是某种单一因素或简单的一两种因素简单作用的结果,而是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人口、历史、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中国城市这种地域分布格局还将随着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摘自《中地教参》20xx年3月刊(袁尧清文) 十三、关于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思考 到20xx年我国将力争建成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城市存在着环境问题,如何实现20xx年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城市建设如果还像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把发展经济、保持环境和资源的任务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经济发展之路,寻求生态、经济一体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生态经济城市。 1.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即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的统一复合系统,此系统具有严密的整体性,因此,它的运行同时要受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制约。发展城市经济,既要看到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所损失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只有在生态平衡下的经济发展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城市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生态与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两者在现代经济基础上互相地协调,才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来推动和指导城市生态经济管理,是进入生态时代的要求,是实现城市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需要,也是实现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之间代际利益公平的需要。 2.生态经济城市的建设目标 (1)生态经济城市应是现代化的城市 传统的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般指物质装备现代化、生产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21世纪已进入生态时代,这一时代要求把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上,这才是现代化的高水平的城市。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在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努力争取达到发达国家的一般先进水平,同时要达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2)生态经济城市应是全面发展的城市 生态经济城市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全面发展,即从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城市整体的与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就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讲,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急需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但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不能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平衡,以牺牲生态的方式发展经济,也不能片面强调保护生态平衡,限制经济发展。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3)生态经济城市的发展应具有协调性 城市的发展必然关联到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生态与经济协调是城市顺畅发展的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持,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又依附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人们重视了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能迅速、长期、持续;不注意与自然生态的协调,违反了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其发展就会波动或停滞,不能持续。所以,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应当在立足发展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基础上,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生态经济城市需注重的几个问题 (1)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城市规划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围绕共同的目标,步调一致地进行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创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并且以科学、合理、可行的生态建设规划作保证。这一规划还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主要包括明确的生态经济城市的城市定位、战略指导思想和经济、社会、生态总体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要体现综合性,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这一规划还要体现城市功能各方面的要求,遵循整体性、科学性和超前性的原则,设置不同的功能分区,形成高低错落有致、进退疏密有序的空间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不同类型城市的特色,体现不同的个性。 (2)生态经济城市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结构要合理 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设想、产业政策和具体结构安排是关系到生态经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的重要方面。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我国城市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是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生态经济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实行向技术起点高、能耗物耗少、污染排放少的行业和项目倾斜的产业政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依靠清洁生产、环境标志、产品生命周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方法,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实现少投入、多产出,进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建立起新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3)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重要步骤——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在计划制定上,把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目标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把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生态经济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政策导向上,严禁发展“15小”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内部挖潜,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在运行机制上,由市领导直接对城市生态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领导、协调。进一步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将生态建设项目进行分解,做到各部门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将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中;在技术实施上,实行工业技术生态化。在充分考虑本区域内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按照减量、再利用、回收的原则,研究和选择能够充分利用能量、循环和使用物质资源、基本不产生废弃物的工业技术,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和高效益,推动整个工业生产生态化。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年3月刊(仲崇新文) 十四、提升中国经济实力需要大城市绵延带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GDP达到1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积累将驶入新的航道。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美国的GDP总量在1970年达到1万亿美元,在10年后的1980年,GDP总量达到2.7万亿美元;日本的GDP总量在1978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其后的10年中GDP总量达到2.4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总量在2000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按照国家规划,在以后的10年,预计GDP再增加1万亿美元。为什么美国用了10年的时间使GDP增长了1.7万亿美元,日本增长了1.4万亿美元,中国分别比他们少增长0.7万亿和0.4万亿美元? 专家认为,原因将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注意到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超过87%,日本的城市化率超过65%,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时,也许就不难理解由于城市化率的差异所导致的财富集聚能力的差异。中国城乡目前的二元化结构,严重妨碍社会财富的集聚。社会结构不变,将影响中国进入小康社会,而城市化在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将农民转化为市民。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盖尔•约翰逊曾专门研究了中国的城乡问题。他指出:“日本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中国在1985至1995年间,从农村转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临时流动的人口在内,也不超过10%,这将大大限制中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 当然,城市化必须支付成本。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至11亿,依照城市化“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1个人,需要支付“个人成本”1.45万元,支付“公共成本”1.05万元,总计每转变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平均需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在现有城市人口的基础上,未来50年期间中国约增加6至7亿城市人口,城市化所需的社会总成本将达到15至1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8至2.0万亿美元。按2000年不变价格,这个数量是2000年GDP总量的2倍。50年期间平均每年支付城市化成本约为3000至3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0年全年GDP总量的4%左右。 计算机模型的演算结果指出,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综合发展成本,是人口少于10万人以下小城市的1/6到1/8,即小城市每吸纳1个人(必须符合城市质量的基本标准)所付出的成本,如果同样投入到人口超出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则可以吸纳6至8人。 因此,建立以高密度为特征的、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大城市绵延带,是比较经济的做法。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大城市绵延带,分别从“面、线、点”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是中国经济总量再上台阶的重要举措。 ——摘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