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起点学习辅导网学习辅导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五课 戊戍变法

第五课 戊戍变法

01-01 20:21:49浏览次数:572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范文,高中历史教案,暂无联系方式 第五课 戊戍变法,
文 章来

第五课 戊戍变法
一, 时代背景(思考:19世纪末中国社会情况?)
1,政治局面: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
(1)了解甲午战争情况(必修一)
(2)了解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2,经济情况: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 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情况(原因,时间,代表企业,特点,社会环境。)
(2)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情况(原因,影响)
3,思想情况:维新思想发展。
(1) 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60年代)
A 产生原因: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的弊端。
B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C 主要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业和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创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等。
D 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维新思想及戊戍变法提供理论先导。
(2) 康梁维新思想发展(19世纪90年代)
A 发展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代表作及作用:《新学经考》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权威来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思考:为什么要利用孔子权威?
回答:儒家思想影响力大,资产阶级软弱,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
            主要思想(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中国儒学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作品:《变法通义》,主要思想:要求君主立宪和变法图强。
——谭嗣同:作品:《仁学》,主要思想: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严复:作品:《天演论》,主要思想:物竞天择原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中国要变法图强。
C 评价:为戊戍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
(一) 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
1,原因:京城会试,马关条约
2,经过:了解公车含义
3,内容:(见教材)
4,意义:维新思想与政治救亡运动相结合,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 发展:创办学会与报刊
1, 代表:强学会与时务报
2, 意义:传播维新变法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三) 高潮:百日维新(1898、6~9)
1, 促进高潮的因素:(1)德国强占胶洲湾(2)《应诏统筹全局折》(3)保国会及分会成立
2, 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6
3, 主要内容及分析
(1) 政治方面(支持者与反对者)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资产阶级民主发展
(2) 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 文教方面(有利于西学传播和思想解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4) 军事方面:即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抵御外侵,又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四) 失败:戊戍政变(1898、9)
1, 情况:囚光绪、杀君子、废新法。
2, 原因:(1)客观(外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和镇压
能举例说明顽固势力的强大:
(2)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战略失误
能举例说明资产阶级的战略失误和软弱:如急于求成、树敌太多、缺乏全盘考虑等。
(3)袁世凯叛变和出卖和列强不支持。
三,维新变法的评价
(一) 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二) 积极作用:
1,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因为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下,提出挽救民族危亡,所以是爱国的,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是进步的。3,思想解放运动,使知识分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激发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形成具有近代总识的知识分子群。4,促进中国近代文化和教育及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总之,戊戍变法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三) 局限性: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战略失误
例如:软弱:依靠无实权皇帝却没有发动人民,采取改良办法却没有武装斗争,
失误:争于求成、不分主次、树立敌人太多、没有讲究斗争策略和循序渐进。
(四) 教训:在半殖半封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对比中日改革思想一成一败的原因?
 中国戊戍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
国际环境  
改革派力量  
封建保守势力  
改革措施  
第六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时代背景:
(一)国内环境:封建幕府统治腐朽,危机四伏
1,政治:
(1)表现:幕藩体制、等级森严(了解日本幕藩体制和等级构成)
(2)后果:地方割据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和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
(1)表现:封建领主经济瓦解和资本主义发展(了解领主经济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情况)
(2)后果:封建统治基础瓦解和中下级武士不满。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 思想:(1)表现:西学传播,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2)原因:兰学传入和封建统治危机
4, 阶级:阶级矛盾尖锐
(1)原因:
(2)表现:
5,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
(1),原因:封建自然经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2),表现: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禁止日本人出海,限制外国人来日)
(3),后果:阻碍日本社会发展,造成日本落后于世界。
(二)国外环境: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1,入侵原因:(1)必然:西方工业革命开展,急需原料和市场,对外扩张
(2)可能:日本封建统治的落后与危机提供可能。
2,入侵概况:美国培里舰队叩关和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
3,后果:民族危机严重和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激发日本民族民主意识和探索富国强兵之路
(1)人物:(2)主张:(3)
三,直接因素:改革派形成、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成立
(一)改革派形成
1,原因:鸦片战争失败、
2,主张:
3,代表人物:吉田松荫
4,基地:西南四强藩(长洲)
(1)原因:离统治中心远,中央控制力弱。列强入侵早,社会基础好。列强入侵早,自然经济瓦解快,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较强大。
(2)表现:
(二)倒幕运动及胜利
1,尊王攘夷
2,武装倒幕
(三)明治政府成立(1868年)
三,明治维新目标(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统治)
1,近代化目标:引导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民族独立目标:摆脱民族危机。
四,明治维新内容
 具体内容 分析内容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教方面  
社会习俗方面  
五,评价明治维新
1,性质:中下级武士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2,积极作用:实现富国强兵,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的近代化,摆脱民族危机,
4, 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 原因:
(2) 表现:经济上地主土地所有制存在,人民受到剥削严重,政治上天皇专制存在。思想军国主义色彩浓。
(3) 后果: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军国主义和忠君思想盛行,使日本近代成为富有侵略性国家,带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知识拓展综合】
1.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维新变法比较.
    相同点:都足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2.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对美国、俄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及认识。

[1] [2]  下一页

,第五课 戊戍变法
给资讯打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