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以求知 知则更行 □ 张志刚
1983年,刘泽明走出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门,带着美好的憧憬,慕名来到原航天部四院41所。谦逊、勤奋的品格,加上天资聪颖,使他在短时间内便脱颖而出,成长为技术骨干。
刚进41所,他就参加了一个重要的研制项目。在研制过程中,作为主要科研人员之一,他不仅解决了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和选材等关键技术问题,而且还会同有关人员解决了成型工艺、密封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这项新成果在1991年通过了部级鉴定:“该成果属国内外首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987年至1996年的十年时间,是刘泽明技术创新的高峰期。这十年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他参与研制的产品捷报频传。一项课题成果于1995年获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某型发动机是用于发射亚洲二号卫星等对外发射服务的近地点变轨发动机,其中停泊轨道热分析是研制的一个技术难关。刘泽明临危受命,承担攻关工作。他仅凭着一本《辞海》和一次技术协调会上了解到的一点信息,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硬是建立起数理模型,推导出计算公式,编制出计算程序并完成计算。1995年11月28日和12月28日 ,“长二捆”火箭先后将亚洲二号卫星、艾科斯达一号卫星成功地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验证了他对停泊轨道热分析的正确性。
1996年,刘泽明走上了领导岗位。20xx年初,他升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副院长,负责预先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全院的质量管理工作,并担任这些产品的技术总指挥和行政总指挥。
干工作他有个原则:自信+执着+认真=成功。作为技术总指挥,每开发一个产品,他都要负责提出发动机研制的主要实现途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负责对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科学、果断的决策;作为行政总指挥,他要审批型号技术方案、研制大纲、研制计划和质量保证大纲,要负责协调各种资源;作为专家和领导,他要时时刻刻关注国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准确把握六院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提出新的应用技术项目;作为质量总管,他要负责全院质量技术基础工作,负责质量体系建设,负责质量文化建设等工作。他按照 “单位抓体系、产品抓大纲、人员抓培训”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精确制造工程”和表格化管理。这对六院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泽明信奉“行以求知知更行”这句格言。为此,年过不惑的他在工作压力十分巨大的情况下,又拿起课本,和小字辈一起攻读在职宇航工程硕士学位。一边带研究生,一边又攻读研究生的他,学习的劲头一点不输给年轻人。取得了硕士学位后,现在他又孜孜不倦地开始攻读航空与航天博士学位。
刘泽明深知,要推动中国固体火箭技术向前发展,跻身世界前列,必须大力培养后备人才。为此,对时间一向吝啬的他,还是把许多时间倾注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他悉心帮助指导年轻人,让他们在业务上尽快成长,担当重任。他还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一批年轻人争相竞秀,业务成长很快,有的刚工作几年就成长为业务骨干,能够独立处理许多技术问题。
20xx年是“十五”和“十一五”计划的衔接年,刘泽明放眼专业技术发展趋势,构思专业发展专题,积极着力策划和组织制定固体发动机领域“十一五”技术发展规划和工艺、制造技术发展计划,以期为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劳模简介:杨承亮,1945年出生,现任061基地科技委主任、总研究师、某产品总指挥,研究员。长期从事航天产品的研究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获得过“航天奖”、国防科工委某工程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是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航天科工集团全国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刘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