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一辆出租车停在市一医院急诊科门口,两名中年妇女七手八脚地搀下一位70多岁的老人,医务人员忙把他送进抢救室,一测体温,高达40℃。陪同的家属说,老人独居在家,天气热了,没开窗,又舍不得开空调,中午打电话来说人不舒服,去看望时发现已经面色通红、呼吸急促,神志模糊了。经医生检查,诊断为重症中暑。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目前病人已转危为安。
专家发言:市一医院急诊科高越副主任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气温>32℃、湿度>60%的环境中,由于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极易发生中暑。此外,在室温较高、通气不良的环境中,年老体弱、肥胖、儿童及孕产妇由于耐热能力差,也易发生中暑。
中暑者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脉搏和呼吸加快,面红不出汗、皮肤干燥,重者出现高热、神志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猝死。
为了避免中暑,在高温天气,应做到:
1、对年老体弱等重点人群应重点保护,营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28℃,室内外温差在8℃以内。
2、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膳食的调配,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3、提高对先兆中暑的认识,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出汗、全身疲乏、心慌等症状,应立即脱离中暑环境,及时采取纳凉措施。
4、提高防范猝死的意识。6-11时是心梗、中风、猝死的高峰时间,被称为魔鬼时间。因此,这段时间若室外温度较高,就应尽量避免外出。
第一目击者急救:
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
2、使病人仰卧,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尽快散热。
3、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解暑。
5、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