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
计量分析法是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其一般思路如下:首先,在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的框架下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构建求和模型;然后,按各指标采集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套入求和公式,即可得流通产业竞争力的量化指标。可见,流通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方法必须解决三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二是对各指标进行科学的权重分配;三是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在指标赋权方面有两种方法:一是客观赋权法,赋权的依据是数据本身,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最优权法和离差权法;另一种是主观赋权法,根据专家的知识 和经验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而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政府职能的统计资料和经济普查数据;二是问卷;三是专家咨询,四是综合运用他人的研究资料。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宋则(2003)提出从流通规模、流通贡献、流通效率、流通、流通效益、流组织化程度、流通结构、流通人才、流息化、流通方式、流通成本等十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张塞飞、欧开培(2006)则提出从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方式、流通效率、流通组织、流通国际化、流通技术、基础设施、发展环境九个方面来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蓝庆新(2005)则从环境支持力、市场潜力、产业绩效、产业规模、业态先进度等五个方面来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而李志玲(2005)从流通产业投入运转能力、流通产业回报能力、流通产业竞争程度三个方面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而杨亚平、王先庆(2005)以及王德章、宋德军(2006)提出了由规模竞争力、增长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等四个主要指标组成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对中国各区域的流通产业竞争力大小进行了实证分析。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这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依照的理论分析框架不同,对各类指标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一致,必然导致对各类指
标取舍不同。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立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四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不可为了求全求大而忽视其资料来源的可获得性以及满足可计量分析的要求。
[4]
,中国流通领域竞争力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