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活泼健康,积极主动,富有进取心。人类通过情感调控提高生存质量。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儿童智力开发提出了新的概念: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与“智商”相对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可通过后天学习、培育,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而增长。“情商”包括情绪、情感、思想、意志、兴趣、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过程,可协调控制气质、性格、能力、动机、理想等相互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感智力因素,包括“情商”。而“智商”是对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进行测试,得出智力商数,进行综合分析。
许多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再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能否有所成就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因素(智商)的作用充其量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包括情商可占80%。“智商”作为测量个人聪明才智的指标,其测量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只反映了儿童智力的部分,而绝不是全部。因此,智商高的人,情商并不一定高。如一个4岁的女孩,小提琴学得不错,常常受到幼儿园老师的表扬、妈妈的夸奖。可是,在生活上女孩处处都需要的帮助,自己不会穿衣、穿鞋,有时甚至连吃饭还得让妈妈喂。一个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懂得劳动为何物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成为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的人。即使小提琴拉得再好,也难以充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太差,难以适应社会。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不无道理。早期的教育,特别是3岁前的“情商”教育,是人之初的奠基教育,可使儿童全面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表现。婴儿一出生就表露出情绪上的反应。开始的情绪总是和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如吃饱、睡足了,就微笑;饿了,就哭;困了,就闹觉。稍大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希望妈妈或熟人和他一起愉快地玩,如妈妈一离开,情绪也随着低落。对3岁前的婴幼儿,父母要精心照顾他的生活,满足他生理上的需要,同时也必须给予其独立生活能力、求知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前的小儿情绪易冲动、外露、易变,极不稳定。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孩子的欲望遭到拒绝而哭闹时,家长拿起有趣的玩具逗孩子,此时孩子马上会破涕为笑。所以,要让孩子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教育方法是很有讲究的。
那么,怎样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呢?
1.为孩子安排一个舒适有序的生活环境,供给一定的玩具和由他自己支配的物品,使孩子能在有序的环境中生活,感到不受约束和限制,能够有更多的自由活动。
2.制定一个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生活制度,使他一天的生活有动有静,丰富多彩而又有规律,心情愉快地生活。
3.要尊重孩子,发现孩子有缺点和做错事时,要弄清原因,不要一味制止、指责甚至惩罚。要讲清道理,解释清楚,避免孩子情绪紧张、胆小怕事或执拗,形成不良性格。
4.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结合日常不同生活环节,为孩子提供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
5.培养孩子的求知欲,经常给孩子讲故事、看图书、画报和学歌谣。
6.父母要以身作则,家庭要和睦。成人的态度和行为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